首页 > 新闻 > 媒体华农 > 正文

【媒体关注】《焦点访谈》特别节目:《传递感动》

 
    10月3日晚,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特别节目《新起点》播出专题《传递感动》,以我校为重点,通过采访我校贵州支教团和红杜鹃爱心社,介绍了同徐本禹一样前往贵州山区支教的志愿者传递爱心的感人故事。
    “2003年,华中农业大学学生徐本禹走进贵州山区大石村,成为一名志愿支教者;在他的感召下,更多的人走进大山,成为志愿者。”“每年,华中农业大学都会向这里(贵州省大方县华农大石希望小学)输送志愿者。还有有着高收入的白领也被他们感动前来支教。据了解,从2003年至今,在贵州活跃着像徐本禹这样的志愿者有几千人。近几年,被徐本禹和其他奉献者所感动,大山里的孩子们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不断有人捐款捐物。现在,不仅大石小学的教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贵州大水乡全乡的教学条件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新起点》是中央电视台为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推出的特别节目,共十六集,《传递感动》为其中第九集,学校电视台网站华视宽频在线http://tv.hzau.edu.cn/将播放《传递感动》专题节目。
 
 
详细内容>>
  主持人 敬一丹:
  说起徐本禹这个名字,很多人都会感到亲切和温暖。2003年,这个华中农业大学99级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做了一个选择,到贵州山区去支教。他的事迹已经广为人知,人们想知道的是他为什么会这样做。记者曾经问他:“如果你心底里有一本相册,那里边会有谁呢?”他说,那里边会有他的精神偶像,像助人为乐的雷锋,他的老乡、援藏干部孔繁森,还有教会他吃苦耐劳、关心别人的他的母亲徐三女。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榜样的感召下,徐本禹走进大山,成为一名志愿支教者,也成了别人的榜样。而在他的感召下,更多的人也走进大山,当上了山区老师。
    徐本禹在贵州贫困山区支教两年,他用一个大学生的稚嫩肩膀扛起了一份沉重的责任。徐本禹当选为2004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05年,为继续学业,徐本禹暂时离开。被他的奉献精神所感动,更多的人循着他的脚步而来,爱,在贵州山区传递。李华芬,今年24岁,曾是河南财经学院的学生。三年前,她看到徐本禹支教的报道后被深深打动。
  李华芬 志愿者:
  我是2004年9月份,就第一次在网上看到徐本禹的那个帖子,说的是两所乡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当时真的心里有很震惊的感觉,就不太相信这边这么穷。但是最后往下看的时候,被徐本禹的精神感动了。因为他在这边毕竟吃了那么多苦,那么多的困难他都能坚持下来,所以我们在外面尽自己的能力做一点事情也是应该的。 
  李华芬家在农村,手头并不宽裕,为了给徐本禹一些支持,她和同学一起靠拣废品卖钱资助了大石小学的两个孩子读书。就这样,她和大石小学有了联系,但那时她还没有产生支教的想法。变化发生在2005年。那年,李华芬突然查出得了白血病,几次化疗无效,李家债台高筑,李华芬陷入绝望。
  李华芬:
  我已经不想治疗了,不想接受任何治疗。因为家庭情况很不好,我也不想把家搞得很差。
  徐本禹知道了李华芬的困境,他卖掉了自己心爱的相机和手机,为这个曾经帮助过大山里的孩子,现在自己也需要帮助的姑娘募捐。大石小学的孩子们也加入到捐款的行列。一毛、五毛,一块、十块,这些钱对于年纯收入不过两三百元的山里人家来说,每一笔都是珍贵的。
  记者:
  怎么会这么多啊,给一个不认识的人?
  高雪芹 贵州大石小学学生:
  只要能达到徐(本禹)老师说的那句话,我就心满意足了。
  记者:
  哪句话?
  高雪芹:
  要学会帮助别人。
  徐本禹和孩子们的行为让李华芬深受感动。了解到大石小学需要老师,2006年2月,病情稍稍稳定的她来到了这里,当了一名志愿者。 现在,她是六年级的班主任,每周上19节课。课堂上她对学生很严格,下了课学生们还总爱围在她的身边。
  李华芬:
  有的时候真的站在讲台上面就想晕倒。有的时候我就会告诉自己,我在讲课,不能晕。我感觉有一种东西一直在支撑着你,一旦没有这种东西的话,我的身体可能很早就不行了。
  一晃两年过去了,李华芬在大石小学过得简单而忙碌,身体却恢复得很好。医生说,她创造了生命的奇迹。现在,她每半年利用假期出山接受治疗,其它时间就和孩子们在一起。
  李华芬:
  这两年时间可能是我人生中非常有意义的两年,我感觉我活得很真实,我活得很有意义。我生病之后我是在想,人的生命不管是长是短,只要你自己认为生命活得很有意义、很有价值,那就足够了。
  主持人:
  当看到徐本禹带着山里的孩子们为患白血病的李华芬捐款的时候,那一毛钱、两毛钱,那一双双眼睛、那一双双小手都触动了我们的心。徐本禹曾经这样写道:当爱的阳光照射到我身上的时候,我愿毫无保留地反射给别人。徐本禹把爱的阳光反射给了孩子、反射给了李华芬,孩子们学会了关爱别人,得到关爱的李华芬又以爱心回报大石小学。爱心在传递中不会衰减,只会释放出更大的能量,改变这个世界。
  在大石希望小学,李华芬并不是惟一的支教老师。徐本禹的事同样感动了他的母校——华中农业大学的师生。2005年他离开时,华中农业大学捐出8万元资助大石小学修建教学楼,还形成了每年给这里输送志愿者的制度。制度延续至今,石晓欣和她的同学周宏、张青林已经是来自华中农业大学的第四批志愿者了。
  张青林 志愿者:
  因为这边的孩子简直太可爱了,你不知道,我每天见到小孩都要抱一抱!
  石晓欣 志愿者:
  以前徐本禹让我们知道,他来到这边,让我们感动是那个泪水。但是我就想,我在这边,我不需要他们的泪水,我需要他们的微笑,而且是用我的微笑来感动他们。所以这是我一年当中想获得的,只要学生对我笑了,我觉得这非常值得。
  志愿者老师不仅仅来自华中农业大学。这位志愿者叫刘思源,他来自广东东莞,本是一家公司的白领。去年看到李华芬带病支教的报道后,决定暂时辞去高收入的工作,到贵州最艰苦的小学支教一年。
  刘思源 志愿者:
  以前我觉得物质生活非常非常重要,但是现在我觉得,在年轻的时候,我觉得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比物质享受更有意义。
  这几年,被徐本禹和其他奉献者所感动,大山里的孩子们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不断有人捐款捐物。徐本禹和一些同学组建了红杜鹃爱心社,认真管好、用好每一笔捐款。
  周宏 志愿者:
  我们严格地履行程序,把这些钱用在该用的地方,真正用在学生需要的地方。
  有了大家的扶助,现在大石小学已经今非昔比。过去漏风漏雨的木楼不见了,而取而代之的是崭新的两层教学楼;沙土做的简陋操场如今也被修葺一新的水泥操场代替,孩子们还有了一些起码的活动设施。
  王成范 华农大石希望小学校长:
  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我们大石村的老百姓来说,没有想像到我们本村的教学设施会有这么一个变化。 
  教学条件得到改善的不仅仅是大石小学,贵州大水乡全乡的教学条件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徐本禹的家乡山东聊城专门投资20万,在这里兴建了本禹希望小学,并每年组织志愿者支教。这里原来生活窘困的代课老师也得到来自红杜鹃爱心社的补助。
  王成范:
  我们现在每月是450块钱。别人都伸出援助的手来为我们家乡服务,我觉得应该为家乡效点力。
  一批又一批志愿者,一次又一次感动,一份又一份爱心,大家的力量使孩子们感受到了来自各地的爱的温暖和道德的力量。现在,大石小学有了广播台、兴趣小组、潜能开发小组,活动丰富多彩。去年,这里还第一次举办了附近其它乡村小学没有过的文化体育节。
  记者:
  同学们都喜欢这些志愿者老师吗?
  华农大石希望小学 学生甲:
  喜欢。
  记者:
  那喜欢他们什么呢?
  华农大石希望小学 学生甲:
  他们性格很好。
  华农大石希望小学 学生乙:
  他们给我们带来快乐,经常给我们讲外面的故事。
  华农大石希望小学 学生丙:
  他们给我们带来一些歌。
  华农大石希望小学 学生丁:
  他们教我们学会很多知识,让我们感到快乐。
  从2003年至今,贵州活跃着像徐本禹这样的志愿者有几千人,他们无偿地为需要帮忙的人们送去温暖。而像徐本禹他们这些志愿者的故事,不过是我们今天人们精神生活的缩影。在中国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的同时,党和政府不断推动公民的道德精神建设。2006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八荣八耻”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道德准则。同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确立了全体人民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共同理想、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
  主持人 敬一丹:
  说到这儿我们想到著名哲学家康德曾经说:“有两种东西我们思索得越久,就越充满赞叹和敬畏,那就是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律。”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才有希望,一个民族有一些坚守内心道德律的人才有力量。在前不久的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我们看到了很多熟悉的名字,有徐本禹、有人民公仆郑培民、有航天英雄杨利伟、有爱心歌手丛飞,还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等,他们身份不同、经历不同,但是,他们身上发散出来的道德光芒却给了我们同样的感动和温暖,像冲击波,在您、在我、在他,在每个人心中传递。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二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