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众名师齐聚“问学斋”畅谈和谐师生关系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师生之间亲密的关系不仅能够在学生和老师心中留下美好的回忆,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3月27日,中国工程院傅廷栋院士,学校副校长、国家教学名师张献龙教授,植科院院长、国家教学名师曹凑贵教授,植物保护系党支部书记侯明生教授,曾留学日本、美国,学院青年教师罗朝喜教授等与学生代表齐聚植科院“问学斋”,共话师生关系。

                               一方砚台传递的师生情谊

 


    在活动现场,主持人拿出了一个用盒子精心保存的砚台,傅廷栋院士望着这方砚台,会心的笑起来。原来,这方端砚是傅廷栋院士高中的校长在临终前留给他的礼物,他一直视为珍宝,倍加珍惜。傅廷栋院士只要看到这方砚台,就会想起老校长对他的信任和献身农业科研事业的希望。
    刘后利教授与傅廷栋院士有近半个世纪的师生情谊,每次在公开场合,傅廷栋院士总是谦虚的说:“我是十字花科的‘副科长’,我的老师刘后利教授才是科长。”今天再次回忆起刘后利教授,傅廷栋院士动情的说:“刘后利教授与学生的关系非常好,非常关心我们的学习与生活。在我本科二年级的时候,刘后利教授和我们一起下乡生产劳动时曾与我睡在同一个床铺上,那时他已经是学校知名教授了。”在刘后利教授去世前夕,傅廷栋院士还与刘后利教授一同谈论世界油菜未来的发展方向。“刘后利教授要我学会与植物对话,”傅院士谈到。
    面对眼前的学生,傅廷栋院士希望他们能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注重实践,在人生道路上早日取得好成绩。
  
                             “一助一”活动延伸的师生温情


    华农学生中家境贫寒的比较多,2003年部分学生一个月的生活费甚至只有六七十元左右。为了让贫困学生不因经济条件而影响学业,在植科院时任院长张献龙教授的倡导下,启动了师生“一助一”活动,即一名教职工资助一名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活动受到了全校教职工的积极响应,近百名学生从中受惠。8年过去了,如今成为副校长的张献龙教授仍然记得当时资助两名学生的性格、学习等情况。
    回忆到这段往事时,主持人播放了一段录音,录音是当年张献龙教授资助的学生刘言的。对于这位2002级的学生来说,当年的一切还都历历在目。“我还保留着当年张老师资助我时所用的全部信封,我非常感谢张老师对我所做的一切。”录音里刘言的声音有些哽咽。张献龙在听完刘言的留言后也深有感触:“很多细节我已经不记得了,他全部都记得。我想,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今天有多少人关注他,他成功之后就会关心多少人。和谐的师生关系就应该像一种和谐的家庭关系一样,拉近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新型师生关系的探索之路


    在不同时代,师生关系就有不同的体现,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中不断创新方法,不断寻找新的途径。
    “如果‘一助一’活动算是我们探究师生关系的创新性举动,那么”问学斋”、“硕彦计划”就是这一举动的延伸,植科院打造“问学斋”的目的就在于打造一个师生平等沟通的平台”,曹凑贵教授在谈到新型师生关系构建时候这样解释道。
    “大家认为日本大学的师生关系太过严肃,像士兵与将军的关系,但这得看场合,学习中是这样,生活中却完全相反,教授们也会很疯的。美国大学师生关系很轻松,但学生考试很多很严格。所以,日本的师生关系是“苦中有乐”,美国的是“乐中有苦”罗朝喜教授结合自己的海外经历如是说。
    “师生关系是一种双向的关系,需要有一种桥。老师有传授专业知识和社会知识的责任,学生则需要主动和老师沟通交流,师生之间要互相尊重和包容。”侯明生教授强调了沟通的重要性。
    “师生关系随着时代在改变,但是其核心并没有改变,即和谐与共同发展。研究生与导师是一种科研共同体的关系。导师经验丰富,能够起引导学生的作用;学生创新性强,懂得质疑,二者相互影响,达到共同成长。”对于发展新型师生关系,张献龙提出这样的看法。
   

    据悉,此次访谈活动是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教书育人专题研讨会的一部分,研讨会将于近日召开。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李源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