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记者 韩晓玲 通讯员 张全友 党波涛 胡今天
这个月,一批批朝气蓬勃的“90后”新生带着激动与憧憬,相继走进向往已久的大学校园。
在热情拥抱这些新生的同时,我省高校也为他们精心安排了大学“第一课”,点亮了这些关键词:责任,奉献,奋发,感恩……
身边典型催人向上
去年开学,武汉大学万余名新生聆听了赵小亭先进事迹报告会。赵小亭两度利用暑假赴山区支教,虽不幸意外去世,但她积极向上、乐于奉献的人生故事,告诉了学弟学妹们什么是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精神风貌。
今秋开学,该校33年如一日关爱在汉藏族学生的75岁退休教师杨昌林,以他平凡而感人的事迹,为刚刚跨入大学校门的新生上了生动的第一课。
“我所做的一些事情很平凡,都是一个老党员、老援藏、老教师应该做的。”报告会上,这位“汉族阿爸”用朴实的话语,回忆了自己大学毕业后去援藏的往事,和夫妇俩调到武大工作后为藏族学生搭建“武汉之家”的经历。
2005年,杨昌林的妻子次仁德吉去世时,藏族学生为德吉的灵柩献上洁白的哈达,并齐唱她生前最喜欢的《青藏高原》,用深情的歌声送敬爱的“阿妈”最后一程。说到这里,杨昌林泣不成声,但他欣慰地说:“现在有更多的人在关心这些西藏的孩子们,我们的‘家’更红火了!”
杨昌林和赵小亭的人生轨迹是平凡而踏实的,但是他们的人生选择闪耀着道德的光辉。这些身边典型,向新生们传递着催人向上的精神力量。
院士细说“五种力量”
华中农业大学植科院的新生们,一迈进校门,就惊喜地见到了著名油菜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和彭良才、彭少兵,国家教学名师张献龙、曹凑贵,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姜道宏。
过去两年,在该学院“问学斋”活动里,30多位教授先后与学子们面对面交流,以成长经历、治学品格、处事态度影响年轻学子。开学之际,“问学斋”特意请来几位院士和知名学者,希望能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为新生送上“心灵鸡汤”。“学校为什么要以‘勤读力耕,立己达人’作为校训?”“上大学后,半只脚踏上了社会,怎样处理好学习与生活的关系?”“怎样看待就业与学识的关系?”新生们迫不及待地发问,几位教授一一回答。“知识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信心就是力量,感恩就是力量,责任就是力量。”傅廷栋院士语重心长地对新生们说,国家培养你们,父母千里迢迢送你们来上学,这些都是“恩”,要存有感恩之心,并铭记自己肩负建设祖国、发展农业的重任。知识、团结、信心、感恩、责任,这些加在一起,就会有无穷无尽的力量,可以克服一切困难。
“50后”校长上大课
11日晚上,华中师范大学能容纳5000人的露天电影场座无虚席,全体新生第一次上“大课”他们一起聆听了校长马敏教授的报告《点燃青春激情,成就人生梦想》。
马敏校长播放的PPT中,用近百张照片说历史、话今天、谈希望。他以“50后”校友的身份寄语“90后”新生:“这所承载了108年荣耀历史的学校值得大家骄傲。这里是杜威、泰戈尔等大师曾经讲学的地方,这里曾有韦卓民、钱基博、张舜徽等大家组建的教师阵容,这里走出了恽代英、冯友兰、夏雨田等优秀校友。多年来,还有许多校友放弃名校任教机会,在边远山区从教。”
新生们看到美国教育家杜威、印度大文学家泰戈尔等人在此讲学的照片时,忍不住惊叹起来。马敏校长叮嘱同学们:“章开沅、邢福义等学术大师就在我们身边,大家要好好学习。”
马敏求学期间,曾点着煤油灯、用棉花塞耳,来刻苦读书;每天晚上,到图书馆排队“抢”座位自习。面对相隔几个年代的“90后”新生,他用自己的求学故事鼓励他们:“只要每天用1个小时看10页有用的书,1年就会看3600页,30年就会是11万页。这足以让你成为一个不错的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