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君子应做到什么?调查中被排在首位的是“守信用讲原则”(81.2%)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经》中的这句话,被很多人称为人格的最高境界。有人说,这种精神对大至国家、民族,小到个人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君子”一词最早在《易经》中出现,又被儒家学派不断完善,成为中国人的道德典范。现在的国人如何理解君子人格?当下社会还需要君子吗?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进行的在线调查显示(3670人参加),85.7%的受访者肯定当下社会需要君子人格。受访者中,70后占34.6%,80后占19.7%,90后占1.7%。
71.0%的人相信君子人格可以重构国民道德与价值观
在人们看来,君子人格的核心是什么?民调显示,排在前三的依次是“仁”、“信”、“义”,分别有73.6%、71.7%、65.5%的人选择。
接下来还有礼(57.4%)、智(52.9%)、孝(49%)、宽(36.8%)、勤(33.3%)、文(35.8%)、良(30.3%)、让(28.4%)等。
在山东肥城公务员宋涛看来,君子人格的核心是“爱人”,即爱他人、爱国家、爱社会。各行各业的人如果都怀有这种“爱”,就一定能遵守职业道德,那样不仅君子之风能盛行,食品安全也有保障了,医患关系也不会那么紧张了。其实,这个“爱”并没有多复杂,比如对于公务员来说,就是要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
威海环翠区政协委员刘雪刚认为,一个堂堂正正的君子,要胸怀天下,靠自己的努力、勤劳去实现目标。君子的成长过程艰难曲折,一帆风顺也不会造就人才。
刘雪刚常用曾国藩的一句话教育孩子:“吾借人之拂逆,以磨砺吾之德性,其庶几乎?”即别人的错误、违拗,恰恰是在磨炼自己的意志。女儿有时在学校受了委屈给他打电话哭诉,他就会教育女儿要有这样的胸怀和修养。
在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任宝菊副教授看来,君子人格是自我修养追求的最高境界。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国民是希望达到这种境界的。大家也很认可“仁义礼智信”,说明国人对于最高人格修养的认识,多年来并没什么变化,是一脉相承的。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说,古代文化中有很多观念有时代性,但儒家的君子观却不受时代局限,像“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坦荡荡”,“君子喻于义”等。《论语》里讲到君子要强调自立、自我警戒谨慎、承担一定责任等,在现代社会也有意义和价值。
骆玉明说,现代社会需要的君子修养,是一个人要对自己在品德上有期待和戒惧。儒家说“君子自爱”,即君子不会为了利而损害自己的品格。这是君子最基本的要求。
骆玉明曾对学生说:“当你在和别人争利,把自己搞得脏兮兮、黏糊糊时,不光别人不喜欢,你自己也会不喜欢自己。因为你的人格被损害了。”在当下社会,寻求利益无所顾忌的情况可能比较严重,但我们在社会上不仅需要利益,还需要对自己的期待和希望,还需要生活的姿态。
调查显示,85.7%的受访者认为当下社会需要君子人格。71.0%的人认为君子人格可以重构国民道德与价值观,54.8%的人相信它可以提升国民精神境界,53.7%的人认为它有利于纠正社会不正之风,49.3%的人认为它可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中国古代典籍中有很多关于君子人格塑造的经典论述,受访者最推崇哪些?调查显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排在首位,54.5%的人选择。第二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52.7%)。第三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42.7%)。
接下来还有“有所为有所不为”(39.0%),“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38.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36.4%),“君子之交淡如水”(32.8%),“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30.5%),“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30.3%)。
89.0%的受访者直言当下社会“君子”少见
调查中,38.6%的人认为自己算得上“君子”,35.6%的人坦言自己不是,还有25.8%的人觉得“不好说”。
与之相对应的是,89.0%的人直言当下社会“君子”少见,其中36.0%的人认为“几乎没有”。仅9.9%的人认为“君子”常见。
对于数据呈现出的差异,任宝菊认为,这说明很多人对别人的要求高于对自己的要求,出现道德认知和道德践行的脱节。很多人自认为是君子,但这只是主观认识,只有通过具体行为才能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真君子。中国文化最讲究“知行合一”。要达到人格的最高境界,关键不在于了解多少,而在于“知行合一”。
调查中,57.9%的人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君子。但仍有26.0%的人表示“不希望”,因为“当君子吃亏”。16.1%的人表示“不好说”。
甘肃省静宁县城关镇人民政府职员高喜红认为,在金钱就是身份符号的今天,很难见到昔日君子之风。食品行业被调侃为“吃的不卖,卖的不吃”,好朋友间能为区区小利反目成仇,一些“富二代”目无法纪、无视生命,部分父母官吸食民脂民膏……这样下去,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出路在哪儿?
任宝菊说,客观环境是影响人价值观的重要因素。我们的市场经济还在完善过程中,一些无序现象给人一种错误的印象,即不按规矩走就能获得利益。这对人的心理影响非常大。另外,中国社会的向心力还很强。长辈、上级、官员等可以称为群体中的核心人物,大家会效仿这些人的行为。核心人物如果不够诚信、谦让,就会产生非常恶劣的社会影响。
刘雪刚曾看到这样一句话,“君子多的社会难道没小人吗?不是,而是君子多了,小人在这个环境里不易生存。小人多的社会难道没君子吗?不是,而是小人当道,君子人单势薄,不能与之抗衡。”他感觉,过去,大多数老百姓都会从心里敬仰君子。可如今,君子可能被很多人反对,认为你不合时宜。这时,你会在这个社会感到孤独。
调查中,78.8%的人希望加强制度规范,让君子不吃亏、受重用。
37.6%的人认为现代君子与个人主义者截然相对
调查中,86.9%的人希望社会加强君子教育,其中,68.3%的人表示“非常希望”。
刘雪刚认为,很有必要加强君子教育,但这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个人成为君子的前提,是要有文化、有修养。
2007年开始,刘雪刚在连续3年的政协提案中,提到读书的重要性,希望开展全民读书活动,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文明程度和道德修养。他说,读书是“养心”,“养心”的根本是“养德”,最终目的是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从而提升社会道德。
调查中,50.3%的人希望在教科书中列入君子教育的内容,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46.6%的人建议媒体多宣传,树立正面典型;42.6%的人认为每个公民都要以君子人格要求自己。
宋涛曾看到一篇报道:一个工头为了实现在年前给农民工发工资的承诺,在送工资的路上出车祸去世。他的弟弟又接着替他兑现了这个承诺。这件事让宋涛深受感动。他认为,所谓君子之风,就是守信。“现在很多君子都是普通人,但媒体关注得多的还是成功人士。”
“我认为,君子人格在普通百姓中体现得更为普遍。”任宝菊说,有时走在路上,一个白发老人让你先过去,你就会感受到谦谦君子之风迎面而来。只要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注重人格修养,人人皆可为尧舜。
任宝菊说,做不做君子,是在信仰和现实利益中如何选择的问题。她相信,社会上存在君子,“仰无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为什么很多人感受不到他们的存在?一方面是数量少,另一方面是这些人话语权少,影响自然小。儒家提倡人们养成君子人格,其经世的目标是相当明确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国民的人格修养水平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
现代社会君子应做到什么?调查中,排在首位的是“守信用、讲原则”(81.2%),第二是“尊敬长辈”(66.9%),第三是“诚信为本的伦理规范”(62.4%)。
56.6%的人认为是要“对人有爱心”,54.7%的人觉得要“有远大抱负和自强不息的精神”,51.9%的人表示要“有重义轻利,追求高尚的价值观”,46.2%的人说要“有克己之心和成人之美的宽广胸怀”。
骆玉明认为,人们最容易在品格上发生动摇时是在临难和临利时。如果能在临难时停下来想一想,当不当避;临利时停下来想一想,当不当取。这样的人就有几分君子人格了。
骆玉明强调,君子并非不可攀。“现在很多人都谋求利益,但如果你为了利益不顾其他,这并不是社会问题,而是你个人不自爱的问题。”
刘雪刚说,现在一些人会以他人的错误作为放松自我要求的理由,会说“社会已经这样了,多我一个不多”。但每个人都应记住,“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不是只有富翁才能当君子,普通人也可以而且应该做君子。正因为现在自私的人较多,才更需要大家有从我做起的自我意识和集体意识。
在古代,君子与小人是截然相对的。调查中,37.6%的人认为,现代君子与个人主义者截然相对。31.3%的人强调,现代君子要“有对国家和社会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