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媒体华农 > 正文

【人民网】华农学子调研新农村建设成果


    人民网武汉7月17日电 作为农业发展示范村,湖北省石首市大垸镇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取得了突出成绩,备受各界关注。7月9日—16日,华中农业大学勤工助学中心6名大学生一行,深入当地农村,与当地农村基层干部(村支书)面对面,了解新农村建设成果。实践团队通过一周的调研,实地参观了新农村建设成果,了解到农村的变化与新貌,在结合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的情况下,为当地献计献策。

                          二十年努力,穷山沟致富

    四岭子村是石首市大垸镇下的村子,村委会所在地是一栋古色古香的二层小楼,一楼是活动室、农村书屋、陈列室,村支书王斌的办公室在二楼。
    1986年,王斌进入四岭村村委会工作,1998年担任村支部书记至今,十几年过去了,他依旧坚守在当初的那片穷山沟。
    90年代初期,四岭子村集体债务达220万元,村内基础设施基本没。王斌说,用一个词形容是“一穷二白”。上任后,他进行彻底的财务清理,摸清家底,明确了债权债务;然后通过行使债权使村集体债务或抵消或偿还,逐步走上正轨。
    在他的带领下,对土地进行统一经营,集中改造,分块种植,引进先进技术,兴办村企业……一系列措施后,山沟沟终于有了生机。
    现在的四岭村,3000多亩土地住着700户人家,虽然是村子,发展状况丝毫不逊乡镇。近几年,四岭子村修建村级公路7公里,挖掘大型沟渠4万土方,家家户户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全村燃料70%来自液化气,30%来自沼气和电力,已完全取代了燃烧柴禾和秸秆的方式。下半年,村子还将发展新型产业——秸秆煤炭,利用专业技术和设备将农作物秸秆转化成类似于煤炭的燃料,既环保又能省钱。
    农民老王说,以前想都不敢想填饱肚子,现在餐餐都可以吃上肉了,日子过得十分富足。王斌觉得,是中央的政策发挥了作用,让科技走进农村,走进了人们的生活,走进了穷山沟沟。

                       一年一个样,年年不一样

    地理位置较差、村级基础设施落后,新桥村从来没有引起别人的注意过,一度还流传“穷新桥、烂团结、合建鬼、葵花大队扯后腿”。2005年,严宏平出任村支书,迎合中央政策,大力改进村级建设,几年的时间,穷苦人过上了好日子。
    2005年,新桥村贷款更新硬件和软件设施,保障基础设施;2006年,全镇率先引进有线电视,一年内入户率达85%以上;2007年,完成输水管网修理和重建,老百姓喝上了自来水;2008年,完成4.72公里村公路建设和沼气建设,90%以上的人家使用上清洁能源;2009年,村委会翻修重建,有了新的议事厅;2010年,全村240户血防改厕工程建设完成,通过省专家的验收;2011年,40余年未疏洗的北洋湖成了清水沟…….
    一年一个样,年年不一样。严宏平说,这与当前国家政策和扶持分不开。1982-1986年,连续五个中央一号文件,加快布署了“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工作,使这一政策成为国策。2004—2012年,中共中央连续九年下达了关于“三农”的一号文件,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2003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投入首次超过2000亿元,达到2144亿元;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三农”支出5625亿元;2011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达到10419亿元。今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安排合计12286.6亿元,增长17.9%。
    这样一笔账对农民来说无疑是一个好的兆头。每年年初,严宏平都会对上一年度的财务进行清理,都会发现群众的收入增加了,集体进账多了不少。
   “不管怎么样,咱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真的。水旱洪涝有饭吃,平常日子有肉吃,大家就知足了,就别无他求了。”严宏平说,新农村建设稳步发展,老百姓日子不落后就是他最大的满足。

                     黑发成白发,土地变黄金

    1992年,李昌德担任新沟村村支书。20个春秋,硬把李昌德从黑发磨成了白头,但当看到村里的巨大发展、百姓生活的越来越幸福时,李昌德的脸上总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新沟村共有田地900亩,其中旱地500亩,水田400亩。5年前大部分土地易旱易涝,,水利设施缺乏严重影响农作物产量。在李昌德带领下,全村村民齐心协力,深挖渠、疏河道,使所有农田都能达到旱涝保收,即使是再大的水,也能做到一天之内全部排干。
    2006年,修公路、换自来水管道、招商引资三项惠民工程,使村民极大享受了新农村建设成果。
    因地制宜,李昌德带领全村走农业生产合作社道路。为了消除村民们的忧虑心理,李昌德带领村民们参观了“黄金湾”大棚生产基地,让村民们对大棚生产的种植模式和效益有了较直观的认识。与企业达成协议,企业对村民们建设大棚、种植瓜果蔬菜、销售提供技术支持,如此,就实现了村企双赢。李昌德说,村民们的忧虑彻底消除了,争着要加入生产合作社,全村第一年就集中土地200余亩,参加人数达到26户共70余人。
    随着农业合作社的兴起,村里的土地优势得到了利用。土地平整,适合建大棚;土地质量好,种瓜果蔬菜。现在,新沟村生产的瓜果蔬菜全部是无公害产品,目前正在申请“绿色认证”,而在销售上其与周边超市建立了对口供应,并且整个季度供不应求。李昌德说,下半年全村将使大棚规模扩大到500亩左右,合作社农户达到50家。
    基础设施配套齐全、乡风文明、村容整洁,这只是一个缩影。随着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大垸镇乡镇建设日新月异,农业经济发展稳步上升。新发展和建立万亩优质棉花、粮食和油菜种植示范基地;建立6000亩无公害瓜蔬种植基地,大棚瓜蔬种植1000亩;建立6000亩特种水产养殖基地,其中鱼鳖混养500亩;建立年养殖80万只三黄土鸡的养殖基地;建立万亩意杨速生林种植基地……

                       建言:新农村建设在科学创新中更具力量

    要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实践团队从大垸镇得到的启示就是,农村基层干部首先要破除“等、靠、要”的陈旧思想,其次,要在解放思想中求变思进,大胆改革创新。这种大胆创新就是要探索资金投入制度、村庄建设制度、环境整治制度、农民培训制度等等,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工作运行机制,更好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仅靠基层的创新智慧显然不够。“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不少村民希望继续开展,干部进村入户后,住农家屋、聊家常事,与群众打成一片,如此身入心入地下到基层,干部受了教育,也帮助群众解决了问题,让群众得到实惠,这是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创新之举。
    新农村建设需要更多的智力支持。目前,各级各部门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方式很多,有送资金物资的、有出人力的。还要做新农村建设的宣传队,把创新的理念带到基层、带到农村。要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抢占农业高科技制高点。以产业需求导向,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要强化农技推广服务,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打破部门、区域、单位和学科界限,建立健全协同创新机制。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投入强度,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科技。利用社会力量,创新资本平台、渠道、政策和环境,让新农村真正“兴”起来。(刘义林 朱翔)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胡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