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南湖视点 > 正文

李崇光: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高标准建设本科专业

核心提示: 在4月14日召开的“本科专业改革建设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研讨会”上,在听取14个学院(部)、4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汇报及参会人员讨论后,副校长李崇光讲话指出,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农业教育规律,加强我校专业建设。现根据记录摘要整理成文。

今年是“专业建设年”,围绕专业建设我们提出了要做好几件事情:做好全校和各专业的专业分析报告;做好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启动建设一批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围绕未来五年专业办学条件改善目标,建好基本办学条件建设项目库;围绕学生专业实践技能提升,开展专业实践技能大赛,组织学科竞赛经验交流会等,这些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推进和开展。

前期,我们就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召开了专题研讨会,布置了专业现状调研工作。今天,14个学院(部)汇报了专业调研和分析结果以及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具体思路和重点,4个国家级和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负责人汇报了项目实施方案,相关职能(业务)部门也对专业建设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许多学院都做了深入调查和分析,不仅有国内同类高校和综合性大学的实地调研,也有与国际高水平大学的对比分析,问题找得比较准,对比分析定位高,改革措施针对性强,表明我校专业建设工作有条不紊,态势好。

但是,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要构建研究型大学的本科专业体系,我校在专业结构、专业定位与适应性、专业规范与质量标准、人才培养质量、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一流本科教育的专业建设还有一些差距。这里,我想就如何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谈谈我自己的想法。

把握一个趋势:把握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林高校发展趋势,思考专业设置与发展。发达国家经验表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直接从事农业的人口必然下降。如美国农业占GDP比重为1.2%,从事农业的就业人口比重仅为0.7%,从事农业上下游产业链从业人口增加超过了20%([美]侯维忠,2012)。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进程中,高等农业教育也发生了相应的调整和变化。现阶段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各产业从业人员结构也会发生新的变化,从而对我国高等农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们要认真研究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研究世界农业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系统思考我校未来10-20年专业建设和发展方向,指导我们进行专业建设和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如加强建设与上游、下游相关的专业,思考与社会发展方向相去较远的专业的发展问题。

瞄准一个标杆:瞄准国际国内高水平大学专业建设的标准,促进专业建设。我们的目标是要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我们的专业建设要参照国内外高水平一流大学的专业建设标准。这些标准包括专业建设理念,师资队伍,办学条件,人才培养定位、目标与课程体系设置,以及管理制度等多方面。有几个学院已将我校专业建设与国际上同类高水平大学进行了比较分析,如植科院以康奈尔大学为参照,分析他们的做法,找出我们的问题,这种分析就是站在了世界高等农业教育发展前沿,就有高度,就可能实现创新。与此同时,我们本科教育和学科专业建设还面临国际化的问题。当前,我们在大力发展合作培养、联合培养等办学模式时,需要思考我校专业建设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教师能否能胜任双语教学,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是否适应,等等。

做好一个统筹:统筹从学科与专业协调发展,做好专业建设。有几个学院都提出了专业建设中存在学科力量薄弱、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脱节等问题。无硕士、博士点的专业缺乏后劲,其发展将面临许多现实困难,甚至面临生存问题。在将来专业结构调整上,将重点发展社会急需和对学校发展至关重要的专业,而那些既无学科支撑、又无强烈社会需求的专业将面临自然淘汰。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中,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要有意识地进行衔接,如从学科专业人才系统培养的角度,思考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避免不同层次间课程设置重复脱节;将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课程代码设置规则与体系统一;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考虑本研学分互认等。

突破一项改革:从高等农业教育改革创新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出发,深化专业改革。要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我们还需要进行一些深层次的改革,当然这也是我国整个高等农业教育面临的共同问题。作为“211”大学,要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我们还需要在教育理念、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管理体制等方面大胆创新、大胆改革。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一下子全部解决难度较大,我们选择突破口,一个一个突破。这些年我们采取了设置若干“教学建设年”的做法,2011年“实践教学年”、2012年“课程建设年”、2013年“专业建设年”,一年一个主题,争取集中精力取得重点突破。如,实践教学是当前专业改革创新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麦可思研究指出,2012年本科毕业生毕业三年后对母校总体满意度从2011年的83%降到了75%,其中“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排在首位,占49%。“实践教学年”为实践教学改革起了个头,在基地建设和实践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是一个长期过程,并不能一次解决所有问题,下一步还要在实践教学内容整合与更新、实践教学和考核方式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管理确保实践环节落实等方面下狠功夫。

强化一种能力:加强学生沟通、交流、表达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我发现我们有些学生在面试时,面对考官讲不出一二三,暴露出我们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比较弱等缺点,说明我们的培养方式上有问题。麦可思研究指出,毕业三年后的本科生认为最重要的三种能力依次是: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学习、协调安排。因此,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刻不容缓,首先要对课程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如继续推进小班教学,推行讨论式、参与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书面文字表达能力,如多让学生在课后学习基础上写一写小论文等等。这是我们下一步重点要突破的。

执行一个标准:按国内外专业认证标准和本科审核评估标准,制定我校专业质量标准。去年,教育部颁布了“全面提高质量30条”,既对加强本科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总体原则与具体要求,也就本科教育的一些底线性问题进行规定,这些我们必须做到。新一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作审核评估工作已经启动了,按这个标准,我们在某些方面还有较大差距,下一步我们的专业建设要重点加强投入、师资、条件、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建设。我们的优势学科专业不仅要通过国内评估,还要达到国际专业认证标准,主动接受国际认证。如,动物医学专业主动参加兽医教育国际认证,接受了香港学术及职业资历评审局组织国际兽医考察团的评估;食科院以“国际食品联盟(IFT)食品科学专业教育标准”来指导他们的专业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也将参与国内行业专业认证。

建设一个空间:充分利用“非正式学习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广义的“非正式学习(Informal Learning)”是指在非正式学习时间和场所发生的、由学习者自我发起的、通过非教学性质的社会交往来传递和渗透知识的学习。在大学里,“非正式学习”是指除课表安排之外学习活动。过去我曾经提过,世界一流大学非常重视“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建设,学生有大量课余学习的时间,课堂学习1学时,往往需要2-3倍的课外学习才能完成,在图书馆、网络中心等场所设立教室以外的“非正式化学习空间”的座位。如悉尼大学2011年这样的座位达到4000个,2014年计划达到6000个;支持这些空间的是遍布校园的无线网络和虚拟计算机终端以及方便的食品供应与休闲设施;学校超过70%的课程建有课程学习网站,通过网站将正式学习与电子学习结合起来,还有5%的课程完全通过网络或远程学习。我们要在建设“非正式学习空间”上做文章,下一步要重点做好信息技术、网络平台支撑,不仅建好,还要用好;要将学生学习拓展到课外,一个学分要有32个学时的时间来完成,16个上课学时,16个学时课外去获得;还可以设置一些自修课程和自修环节。

明确一条道路:坚持质量至上,软硬件建设同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教育部“全面提高质量30条”第一条就是“坚持内涵式发展”,“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内涵式发展不否认硬件条件的建设,没有空间、设备等办学基本条件,谈不上办好一个专业,这必须保证。但重点在软件建设,包括师资队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课程教材、管理制度等。内涵式发展要求我们稳定规模,办好现有专业,专业也不是越多越好,本科生也不是越多越好。

总之,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载体,是高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立足点,其建设水平和绩效决定着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学院书记、院长是专业建设第一责任人,要注重充分发挥全院师生作用,尤其是教授的智慧,做好专业建设规划、实施以及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彭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