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南湖视点 > 正文

发展“新三农”必须走创新驱动之路

    作者:科技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张来武

    中国梦已成为时代强音。“三农”问题能否解决好,亿万农民能否实现自己的梦想,直接关系中国梦的大局。当前,我国“三农”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要解决好“三农”问题,必须更多依靠深化改革,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把改革的红利和创新的活力充分释放出来。

    一、实现“新四化”重在发展“新三农”

    我国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一个重大任务就是要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消除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同步实现“新四化”,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加快发展“新三农”——现代化的新农业、城镇化的新农村、职业化的新农民。

    现代化的新农业是“新四化”的坚实基础。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相比,我国农业现代化相对滞后。新时期盘活现代化的“总棋局”,亟须走好农业现代化这步“先手棋”,必须把握好农业产业化这一重点,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历史进程。发展农业产业化,应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市场为导向、现代服务业为引领,构建产前产中产后有机链接、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从田间到餐桌”的现代产业体系,把农业改造成市场空间广、经济效益好、就业容量大、竞争能力强的现代产业。

    城镇化的新农村是“新四化”的内需源泉。超过13亿人口的大国城镇化,史无前例,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进程。推进得好,将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带来广阔的空间。但是,如果一些复杂的情况处理不好,也容易患上“城市病”和“农村病”,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基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城镇化的关键应是“人”的城镇化,而不是“物”的城镇化;重心应是农村的城镇化,而不是城市的规模扩张。实际上,西方主要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发展“田园城镇”。至为重要的是,农村城镇化涉及数亿农民就业和生活空间的转移,必须与农业现代化衔接互动,积极稳妥推进。

    职业化的新农民是“新四化”的强大力量。实现“新四化”,需要坚实的人才资源支撑。经过多年大规模的劳动力转移,我国农业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显著变化,“谁来种地”成为一个重大课题。国际经验表明,繁荣农业农村必须培养一支职业化、高素质的现代劳动大军。只有农民这一古老工种真正成为现代“职业”,只有分布在现代农业产业链上的职业农民都有合乎自身预期、合乎市场规律的收入水平,农业才可能真正实现现代化、农村才可能真正实现持久繁荣、城乡统筹和“新四化”才可能真正落到实处。

    二、发展“新三农”必须走创新驱动之路

    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根本出路,是发展“新三农”的决定性力量。回顾过去,我国以占世界不足10%的耕地,养活了超过世界20%的人口,今年粮食产量有望实现“十连增”,其中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不可替代。当前,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正面临严峻挑战,我国农业的结构性供需矛盾、资源环境刚性约束、劳动力持续流失等问题尤为突出,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还没有从根本上扭转,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难以为继。新阶段加快“新三农”发展,迫切需要紧密跟踪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趋势,在实现创新驱动、转变发展方式方面迈出新的实质性重大步伐。

    把科技创业作为创新驱动“新三农”发展的率先探索。从2002年开始,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积极试点科技特派员制度和农村科技创业模式。目前超过90%的县市都在推动科技创业,活跃在一线的科技特派员已超过25万人,带动农民增收成效显著。科技创业始终坚持“城乡统筹、市场导向,科技引领、要素集成,创新产业、发展‘三农’”的理念,把农业看作具有自我发展能力的现代产业,把农村看作具有巨大拓展潜力的内需空间,把农民看作具有良好比较效益的新兴职业,支持一切积极的创新力量深入一线创业和服务。广大科技特派员在实践中带动农民成长为新型职业劳动者,自身也成为新时期职业农民队伍的重要生力军。科技创业不仅是微观层面企业的创办和农业经营主体的创新,更是农业发展方式、农村生活方式和农民从业方式的再创造,在“三农”领域对创新驱动发展作了先行一步的探索。

    把“新三农”的全面信息化作为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工程。我国城乡还存在很宽的“数字鸿沟”,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制约,亟须在已有基础上全面加快“三农”的信息化。现代化的新农业必须是建立在信息化基础上的农业,城镇化的新农村必须是适应信息化发展趋势的农村,职业化的新农民必须是符合信息化发展要求的农民。没有信息化,就难以从根本上突破传统农业的瓶颈、改变农村信息闭塞落后的格局和农民在市场竞争上的弱势。自2010年以来开展的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坚持“三网融合、一网打天下”,坚持“平台上移、服务下延”,集成部门和地方力量,统筹推进“三农”信息化、统筹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作用、统筹解决“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两大问题,取得积极成效,深受农民好评。

    把改革创建科技等现代要素向“三农”逆向流动的体制机制作为发展的关键举措。优势资源和要素具有向城市流动的天然特性,要向“三农”逆向汇聚资源,必须完善相应的导向机制。一是坚持市场主导。改善发展我国传统的农村生产经营体制,首先需要拉长打粗现代农业产业链,从根本上改变千家万户小生产的格局,使“三农”更好地融入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我们鼓励科技特派员和科技人员通过技术入股、技术承包等形式,领办创办协办涉农科技型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二是加强政策引导。着力搭建科技创业孵化服务和技术交易等平台,鼓励各地在待遇、职称、信贷等方面给予倾斜,解除科技和创业人员创业初期的后顾之忧。三是发展科技金融。积极完善金融资金支持农村科技创业的政策措施。面向全社会组织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探索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社会资金投入创新的新机制,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和创业者面向“三农”的创业热情。四是完善创新管理。在农村领域率先改革国家科技计划,加强协同创新,推进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探索科研与创新并重、创新创业一体化的科技创新管理机制,引导科技人员围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市场应用。在“三农”发展新阶段,应进一步转变观念、完善制度,把各地和各方面发展“三农”的积极性和关注点更多地聚焦到创新上来,以科技为核心带动金融、信息、人才等要素加快向“新三农”集聚。

    http://www.gmw.cn/sixiang/2013-10/04/content_9084354.htm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