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态通常是指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是社会成员对社会生活现状的心理感受和情绪反应,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晴雨表”。一个成熟的国家和民族,应该有一个良好、健康的社会心态。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的2013年《社会心态蓝皮书》显示,当前我国的社会心态呈现出许多新特点,主要表现为:生活压力特别是来自经济方面的压力增大,社会信任度总体不高,社会交易和运行成本较大等等。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社会心态的培育。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中共中央办公厅日前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强调,要“创新社会治理,完善激励机制,褒奖善行义举,实现治理效能与道德提升相互促进,形成好人好报、恩将德报的正向效应”。这表明了党中央对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心态问题的敏锐把握,对培育良好社会心态的高度自觉。
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培育良好社会心态的前提条件。舆论导向是培育良好社会心态强有力的思想手段。正确的舆论导向可以强化良好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舆论导向的社会影响力急剧扩大,并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力度影响着社会心态。网络舆情舆论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对于培育良好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各类传媒要根据自身特点,结合改革中的热点问题,及时化解民众的顾虑。在校正人们认识误区的过程中,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准确把握分寸,积极稳妥地做好负面心态的疏导工作。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育良好社会心态的坚实基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必然会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观,这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正常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引导人们积极培育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社会稳定的坚实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了一种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标准,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发挥评判功能、凝聚功能、教化功能和定向功能,有利于全社会取得广泛而深刻的价值认同,增强社会成员的归属感和向心力。
创建公平正义的制度环境,是培育良好社会心态的制度保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平正义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得到均衡全面发展。创建公平正义的制度环境,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公平就是社会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民主权利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的合理分配,它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从而使整个社会的正义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和实现。
畅通民意表达方式,是培育良好社会心态的重要内容。社会心态说到底是个社情民意问题,是人民群众利益、愿望和要求的问题。人民群众的愿望、呼声、意见、情绪、疾苦,就是人民群众的社会心态。在短期内不能很快彻底消除矛盾和问题的客观制约下,树立社情民意观念,建立各种信息反馈机制,以补偿、减缓频发突发矛盾带给人们思想心理上的失落感,对于良好健康、积极向上社会心态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大量表现为人民的思想认识、心态情绪问题。要理顺群众心态情绪,就要准确把握社会心态;要全面了解社会心态,就要建立各种信息反馈机制,保证政情民意的有效通畅渠道,切实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利益表达渠道不畅或沟通失灵必然导致民意堵塞,影响社会稳定。要针对当前我国畅通民意表达方式机制建设滞后于多样化的利益诉求的现状,改变传统的封闭的单向的畅通民意表达方式,而代之以现代的公众广泛参与的多维度的利益表达机制,尤其是要积极开拓弱势群体在利益表达上的合法渠道。
构建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社会心态调适机制,是培育良好社会心态的重要途径。社会转型必然导致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出现矛盾和冲突。随着经济、政治以及社会领域改革的全方位开展,人民群众对改革的利益期望值与现实的得失之间的冲突也越来越大,由此引发的矛盾也就愈加明显和突出,并对良好健康、积极向上社会心态的培育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在此情况下,积极构建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社会心态调适机制,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要加大改善民生力度,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人民幸福指数提升同步;建立常态的应对物价上涨、重大疾病、失业等问题的援助体系,缓解民众心理压力;完善食品、交通、医疗等方面的监管体系,特别是减少和杜绝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建立和完善公平合理的分配体制,缩小贫富差距,为人们提供平等的向上流动的机会,防止引发群体性社会怨恨;建立了解和研究社会心态的系统,密切关注社会心态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