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南湖视点 > 正文

当代中国的政治认同

  作者:包心鉴

    政治认同:当代中国政治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

    政治认同,是政治建设的重要范畴,是政治发展的重要前提。所谓政治认同,即社会成员在一定的政治生活和政治发展中所产生的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具体体现为政党认同、国家认同、制度认同、体制认同、理想认同、政策认同、宗教认同,等等。政治认同既是把社会成员团结和组织起来的重要凝聚力量,又是激励和促进社会成员共同奋斗与前进的重要思想基础,同时还是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目标和理想归宿。

    政治认同在当代中国政治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意义。我国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无论是政治组织,还是社会组织,抑或是广大社会成员,都难以避免地产生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方面的差异甚至逆反。面对这样一种现状和趋势,用社会发展的远大目标和共同理想来增进当代中国的政治认同,就愈益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必须完成的一个重大任务。

    今天,需要用什么样的价值目标和共同理想来增进我们的政治认同呢?答案早已明确,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是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主线。

    本质认同: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这一精辟论述,言简意赅,为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和平与发展时代的社会主义。紧紧抓住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及其为我国发展提供的重要战略机遇,是同心同德认识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前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三个“没有变”,是我们科学认识、长期坚持、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人民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首要基本要求。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主体,才能获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认同和强大推进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坚持“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是正确把握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遵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坚持改革开放,是增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认同的最重要视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独立自主与开放包容相统一的社会主义。独立自主与开放包容相辅相成、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代全球化大潮中沉稳应对各种挑战从而屹立于世界舞台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增强人们政治认同和政治自信的一种重要依托。

    道路认同: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真谛

    道路问题是第一位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独特创造。这条道路,在不断拓展的过程中呈现出一系列鲜明特色。

    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发展,实现了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的有机统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中之重,但经济建设又不是孤立的,必须坚持各个方面建设协调发展、整体推进,这才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实现了“两个基本点”的有机统一。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把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有机统一于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具特色和魅力的创造。

    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坚持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了现实任务和远大目标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把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作为远大理想和根本目标。而要实现这一远大理想和根本目标,又必须首先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社会物质文化财富,努力缩小以至消除社会差别,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正是在现实任务和远大目标有机统一的基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展示了巨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

    既坚持立足中国实际,又坚持面向世界文明,实现了从中国国情出发和顺应时代潮流的有机统一。我们党领导人民在坚持一切从中国国情出发、进行独立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积极吸纳人类文明成果,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引领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认同,必须牢牢把握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真谛,这就是,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大着眼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谋划了“新三步走”战略,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新三步走”战略,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真谛揭示得更加清晰更加具有前瞻性。深刻理解并自觉把握这一真谛,是在我国现阶段增进政治认同的最重要内容。

    理论认同: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必须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

    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依据不同的时代主题,研究不同时代条件下社会主义运动的特殊规律,回答和解决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提出的特殊的历史任务和现实问题,从而形成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一基本规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表现为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两次历史性飞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主要是在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深入发展的时代条件下和社会实践中进行的,所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进行什么样的革命、怎样进行革命这一根本问题,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民主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并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这一伟大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在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日渐形成并深入发展的时代条件下和社会实践中进行的,所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次历史性飞跃,两大科学理论成果,相互联系、交相辉映,一脉相承、与时俱进;在今天,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毛泽东思想、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包含的三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是一个内在统一有机联系的整体,又是一个动态的理论创新过程。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础性、架构性组成部分,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规律,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方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创性组成部分,进一步拓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视野,在更加适应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是党和人民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制度认同:自觉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规律

    社会制度是社会变革与发展的根本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完善、逐步定型的过程,还存在着许多可变性和不稳定性因素。因此,在我国现阶段,制度认同更具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必须牢牢抓住制度的本质和逐步完善的规律来增进制度认同。

    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本质。这一本质突出体现在:其一,人民作为国家和社会主人的地位和权利的真实实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奠定了根本基础;其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的主体依靠力量;其三,人民根本利益的维护与实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根本价值取向;其四,人民受惠、人民高兴、人民满意,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的根本动力。以上四点,在30多年改革开放进程中得到了比较完整的体现和实现。

    “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产物,而改革开放孕育、形成、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就是“不变性”与“可变性”有机统一的过程。一方面,我们党明确指出,改革不是对原有制度和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一种革命性变革,“改革是第二次革命”;另一方面,我们党又明确强调,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不可动摇,比如“四项基本原则”,比如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和实现共同富裕。正是这样“变”与“不变”有机统一的改革观,指引着人们在改革开放实践中逐步探索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能够充满生机活力,之所以能够与时俱进,根本原因正在这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在当代中国具有根本性、长远性、全局性的价值认同意义,根本原因也正在这里。

    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4-04/09/nw.D110000gmrb_20140409_1-13.htm?div=-1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祝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