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在学科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清涟”跨学科论坛侧记

核心提示: 9月21日,“清涟”跨学科论坛在学校生猪健康养殖协同创新中心一楼报告厅开始了新一轮的思想碰撞,400余名师生与多名学术“大牛”齐聚一堂,共同演绎了一场学术盛会。

2

陈焕春院士率先发言

1

会场

3徐富强

徐富强做专题报告

4唐淳

唐淳做专题报告

5钟清

钟清做专题报告

6

姜道宏和学生交流

(文|陈雅娴  李若然  冯田田 郑冰洁 图|李夷非  彭越  郝张泽)“我们的论坛已有国际水准,开放自由。让我很振奋的是,周日早晨竟然来了这么多人,华中农大的学术氛围真好。” 本次论坛特邀嘉宾,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西南医学中心的钟清副教授赞叹道。9月21日,“清涟”跨学科论坛在学校生猪健康养殖协同创新中心一楼报告厅开始了新一轮的思想碰撞,400余名师生与多名学术“大牛”齐聚一堂,共同演绎了一场学术盛会。

报告开始前,陈焕春院士率先发言,“跨学科协同要在彰显学科特色上下功夫,学科发展了,社会就进步了。绵羊身上的保暖基因植入到棉花中这样的设想都是可能实现的。”陈焕春鼓励青年学者们要仰望星空地去想,脚踏实地地去做,这样青年一代定是有收获、有作为的。

学科交叉,不一样的学者风范

“国外条件确实要好些,可我那是修道去了,没有吃,也顾不上玩儿。”专程归国的钟清副教授如是说。钟清给大家展示了西南医学中心关于自噬体的组成与衰退的研究进展、自噬体对人体衰老的影响及自噬体与癌症等科学命题的关系。这位“洋”教授的报告不禁让在场学者有点“小兴奋”,不仅给大家带来了科技成果上的震撼,也引领听众经历了不一样的科研体验。

中科院武汉分院研究脑科学的徐富强研究员展现了病毒学与神经科学的一次奇妙交汇。PPT上出现了一张他与爱因斯坦的照片对比图,台下顿时发出一阵笑声。他戏称自己“滥竽充数”,“一是我这岁数好像不太适合参加青年论坛,二是我对农业领域真的‘一窍不通’。”徐富强讲起自己火车上一次经历,“一位老奶奶问你做什么工作,我回答脑科学。老奶奶激动地说,这个好,你一定知道我的小孙子特别调皮是什么原因吧。” 幽默的开场激发了与会者的兴致。他说:“即使你对脑科学有很深的研究,可能随便一个问题都解答不了,神经回路的复杂性加上可塑性,即使简化,仍然会发现大脑里的世界比整个社会还要复杂不知道多少倍”。

“唐淳的头衔太多了,此处省略一万字。让我们赶紧来聆听他的报告吧!”主持人曹罡迫不及待地请出唐淳。“我的报告与刚才两位相比,是最基础的东西,skill(技术含量)很小的东西。”唐淳研究员谦虚地自嘲,自己也憨笑起来。他带来的“蛋白质动态结构的核磁共振研究”报告引起了大家关注,深入浅出的分析显示了他严谨踏实的学术态度。他回忆起自己的学生时代,“我在美国读书时,导师告诫我们,听报告一定要问问题,不问就得做20个俯卧撑。我当老师后,也照搬这办法,但有时学生比我还‘菜’,20个俯卧撑只能做10个。”幽默的分享引得现场一阵哄笑。

腹藏乾坤,铿锵发声

下午“清涟”讲坛持续升温,各学院教授们各抒己见,精彩纷呈。

动科动医学院赵书红教授就“农业动物的整合组学研究”做了一场精彩报告。全英文PPT,配以生动实例进行阐释,对关键词做了中文标注,尽显女学者的细致严谨。提问环节,严建兵教授问道:“现在对于你来说最大的挑战是什么?”赵书红回答,“数据库不全、技术不到家,都是尚待解决的问题,我们主张学生去国外交流,希望他们学习到先进的技术后再来满足国内需求”。

动科动医学院赵凌教授把“天然免疫与动物疫病防控”搬上讲坛。从天然免疫与诺贝尔奖的故事讲起,开始了他high翻全场的讲解。为使报告更通俗易懂,他普及了天然免疫的背景知识,随后通过科学研究和实验,告诉大家天然免疫在动物疫病防控研究方面为科学家提供了新思路。报告中屡次提到的Toll样受体在提问环节引起关注,赵凌对此给出严谨回答,并启迪学生要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植物和病原体的战争——生科院赖志兵教授的报告题目夺人眼球。“前面几位学者主要研究动物,我研究植物,可以相互学习。” 赖志兵以讲故事的形式把植物比作厚城墙,病原体比作进攻者,他提出了病原菌入侵植物的“人海战术”、“欺诈”、“中间拦截”、“瞒天过海”四大“战术”,与会者立即感悟到生物充满了神奇和智慧。

“希望今天我的报告不会让大家睡着。”动科动医学院彭贵青教授一登台,就在观众席间引发一阵“小骚动”。H7N9、埃博拉病毒这些事例穿插于他的报告中,病原与宿主共进化的结构基础概念在他的分析中渐渐明晰。一名研究生会后说,报告中,他“看到”了这位“动医三剑客”之一的“侠气”、“豪气”展现得淋漓尽致。

植科院胡学博教授“开门”并不“见山”,反倒围绕“应用工程化酵母技术开发抗炎中草药”的来源侃侃而谈。为启发大家的思维,他特意援引黄芩汤的案例,“这种黄芩汤其实没有太过奇特的东西,只不过与化药结合起来用了。这说明,中药研究有时要转变思路,不一定按照西方人的思维,要用创新性思维。”

动科动医学院谢胜松副教授以“基因组靶向修饰模式动物及其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为题,分享了研究进展。他特别就转基因和基因敲除技术、条件性基因打靶技术阐述了观点。“基因组编辑技术优点的相关研究还是一新领域,但它的发展速度迅猛,应寄予展望。”

作为本次学术论坛另一点“红”,工学院艾平副教授“高效生物质能技术在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中的应用”的专题报告同样成为瞩目的焦点。“我这个是的的确确的跨学科研究,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启发。”艾平形象清新干练,她的报告也简明精炼。她将我校农科特色和工科专业结合,契合了论坛跨学科主题。

“清”从学入,“涟”从论出

茶歇期间,记者采访了青年联合会主席、植科院姜道宏教授。姜道宏说:“活动办得很好,交流多元,火花四溅,涵盖了我校农科、理科、工科等多个领域,涌现了很多新奇思想,以后还要多办这样的活动。”他还提到,在培养青年教师方面,要有更加宽广的胸怀,不应有被别人抢了“饭碗”的顾虑,关注的人越多,说明这个学科越有发展前景。

全程“学霸模式”的严建兵教授表示,这种跨学科交流挺好,有利于促进学术氛围。“领域相同时,我们有话可说,提问比较专业。领域不同,又十分感兴趣,自己也想去了解更多。”对于大学生参加论坛,严建兵很支持,也建议大学生多参与,“虽然可能听不太懂,甚至一知半解,但多听听,一定有好处!”

活动承办方主要负责人、动科动医学院曹胜波教授很感慨,“师生积极参加论坛,表现出合作和交流的渴望,我真正感受到策划这个活动的真谛。”他表示,组织这次活动的初衷就如主题:跨学科交流从而达到协同创新。此次论坛包含3个特邀报告和7个专题报告,专题报告围绕育种、免疫、营养、环境和昆虫5大要素,5个要素结合好衍生出的是5大产业啊!当前农业机械化、全封闭自动化和生产车间落后,确定思路和方向才能对症下药。曹胜波戏称:“这次活动先是‘相亲’,后面再‘谈恋爱’。”

现场有观众表示,“清涟’如果都去掉‘水’,还读‘青连’,但却失了活力。还有另一种解读,学术是水,只有老师,水也少了活力。大学是学术共同体,需要师生共同钻研,薪火相传。

动科动医学院研究生严国楷表示,他和这届论坛有渊源,开幕式主持人正是他的导师晏向华教授,作为特邀嘉宾首讲的钟清老师,则是他导师留学国外时的导师。关于钟清老师的“传说”,他早有耳闻,钟教授研究的“自噬”课题,他也很感兴趣,“希望日后可以和小组一起进行相关研究”。资环学院杨柠说,“几位专家报告各有特色,或安静沉稳,或语言风趣,正是他们不同的风格和视角,开拓了我的视野,让大家在这个周末领略到不平凡的见识,希望还机会参加此类活动”。”

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中,本次“清涟”跨学科论坛落下帷幕。专家教授们走出会场,互相握手,交谈甚欢,学生追赶着这些“大腕”,或提问,或答疑解惑,一派师生和谐的场景。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陈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