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悦读 > 报刊杂志 > 正文

大寨村历史转身的背后

大寨村历史转身的背后

小时候,爷爷每次看到新闻上谈到农村建设,就必谈“农业学大寨”。那时候还小,对这句话没有什么概念,也从没有想着这到底有什么意义。

再后来,历史课上,老师也讲到了大寨村。这才引起了我的注意,大寨,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村庄,让几代人都对此如神话般传诵,是什么样的功勋让人谈农业必谈“大寨”?

带着这些懵懵懂懂的念头,我进入大学,并且很有幸结识了一位从小生活在大寨的同学,也借此认识了他的爷爷,一位见证了大寨村从一穷二白到华丽转身,蓬勃发展的老人。就这样,“大寨”这一概念在我的心目中也越来越清晰起来。

大寨村,一个太行山深处的小村庄。不是穷得出奇,所以也并没有受到太多关注,但是就是在这样一个清贫的小山村里,走出了一个奇女子——郭凤莲,也出现了中华第一村——大寨。也许是愚公移山的精神感染了这里,解放后,大寨就这样一步步靠着坚持与不懈的精神,创造了一个个传奇。

华丽转身的背后,到底有什么呢?到底是为我们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借鉴,还是给了我们警醒?

其实从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业学大寨”就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无疑,关注的背后也出现了不少批判:说大寨村的发展出现了极“左”的错误,急于冒进,其发展模式不可取!但是,我想说,任何发展改革都必须经历一个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过程。就像人们常说的,“摸着石头过河,难免有磕磕绊绊。”大寨村正是这样,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毛头小子,一路走来,成长为一个成熟稳重的真汉子!可贵的是,大寨精神还在,他们还是那样独立,坚强,不畏难,不惧险。这就是我们需要在我们新农村建设中要学习的。自食其力,不等不靠,政府的帮助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发展,但并不是永久的靠山。这就是大寨村的发展经,也同样应该是我们如今新农村建设的借鉴。

如今的大寨,虽没有昔日那样受到国内外的关注,但是它却一样是农村发展建设的典型,自己发展工业,农业,畜牧业,甚至是旅游业,同时也不忽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每一位村民提供尽可能好的生活环境,劳动环境。老有所依,幼有所养,虽不及“大同社会”,但是他们的村风,村容,已然是全国多数农村可望而不可及的。

    我总是在思考,对“三农”问题,我们不能总是一味的从政府这里找原因,对于农民自身,同样需要进行反思,虽说“农业学大寨”的时代已经远去,但是,这并不代表农村的发展就是政府的责任了,把所有问题甩给国家,种粮要补贴,买农机要补助,这些解决办法都不能从根源解决问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政府更需要做的是为农民传授更多致富经,教给大家致富的路子,而我们农民更多要做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艰苦奋斗,自己让自己致富奔小康!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杂志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