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诚实的人,面朝你的向往
有一个人,叫陆步轩,北大毕业生,曾经的文科状元,却在一个小县城做了屠夫。多年后他被请回北大向学生做演讲,开口说的第一句话是我给母校丢了脸,抹了黑。这句话一出,引起了强烈的舆论反响,倡导职业平等、尊严平等的批评之声呼啸而来。但如果你深入了解他二十年来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你就不会这样轻易的来判定。
且不说做屠夫是不是失去了上大学的意义,我们不妨问一问自己有没有对自己的人生走向自卑过,挣扎过?一名北大骄子,压抑在光环之下的其实承受的是比常人更多的压力和勇气。他的想法看似是在定义成功与否,其实是一种人生态度的诚实。
同为北大毕业的陈生比陆步轩高四届,现在是一家猪肉品牌公司的董事长。作为这场演讲的受邀嘉宾,他上台前曾劝陆步轩说,不要卑屈。可事实上,演讲台上的陈生到底也不忍道出这些年的心理斗争。
二十年前的中国,只有百分之三的人能考上大学,这意味着当时一个人自我实现的道路少之又少。所以在当时的人看来顶尖学府不仅代表着能接受良好的知识训练,更意味着能够通向成功。凭心而论,今日的中国怀有这些想法而接受教育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悬殊的城乡差距使他们坚定一个信念:农村孩子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因此功利化,背负上更多本不该属于它的期望。北大骄子的光环让这里的学生为之自豪,却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他们日后沉重的枷锁与束缚。
人无法逃避世俗的眼光。所以当事物以违背常理的姿态出现在众人面前时,免不了受到嘲讽和质疑。二十多年后,曾经年少轻狂的学生再次回到燕园的讲坛上,眉宇间已经多了几份沧桑。开场的那一句话与其说是愧疚,不如说是对人生的彻悟。“能上北大只能证明你学习比别人好,脑瓜比较聪明,在学习上有天赋。其他不能证明什么,社会上知识还很多,需要你在实践中,不停地去摸索去学习。”他坦言他理解这句话,用了十年。他接受了全中国最好的教育,却发现自己始终不能成为自己理想中的模样。
“我给母校蒙羞了。”话语很朴实,也很直接。人性本来就有阴阳两面。北大的光环好像告诉他必须成为这个社会最顶层的人。但也正是这份沉重的荣耀,令一个曾经也想过要做“家”不做“匠”的人心里产生巨大的落差。一个经历了十年寒窗苦的人如果丢掉了他曾经引以为豪的学问,会失去面对自己奋斗过的人生的勇气。过去的十年,他一直在这种阴霾中惶惶度日,像无数迷茫的青年一样。是怎样强大的心灵,让他如今可以这样坦荡,这样轻松。
陆步轩和陈生不是自我贬低,他们只是想分享自己最真实的心路历程。我们也许可以简单地以财富来评定他的成功与否,但至少对他们来说,敢于直视自己的人生,看清自己走过的道路,才是最成功的事情。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要看他是为了迎合世俗的褒贬,被动地做出人生选择,还是坚持自己的本色,以天性作为人生的导向。事实上,我们在人生道路上不断探寻的真谛也无非就是这一句话而已。
人之所以奋斗,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自己。只要心中存有一片天,就要坚持放飞属于自己的风筝。你可以不成功,但是不能不成长。成长意味的不是生理的生长,而是心灵的成熟,是对人的本性的认知,是将生命深处那日益黯淡的光芒重新点燃。
生命的“诚实”,说来容易,其实很难。有多少人是真正在按照自己的信念生存,又有多少人能够完全将世俗的羁绊置于脑后。大多数人被卷入了时代的洪流,身不由己,于是若干年后,我们悲哀地发现,自己竟离曾经的梦越来越远。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没有时间,而是没有勇气去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没有勇气对自己说:“现在的我便是曾经最真实的我。”
陆步轩自己用了十几年的时间,终于摆脱了“北大”这个沉重的标签,而那千千万万依然迷失自我的人,究竟还要多久,才能找到自己真实的向往?
(作者:刘光敏 责任编辑:刘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