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学术交流 > 正文

张勇来校谈郭沫若成功的启示

核心提示: 11月3日晚7点,“大家风范,中国精神——20世纪文化名人的人格和家风”郭沫若专场讲座在图书馆二楼报告厅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郭沫若纪念馆张勇副研究员来校与大学生畅谈郭沫若成功的启示。

IMG_4664

(文|学通社记者黄皓 査雨君 图|学通社记者曹毓涵)11月3日晚,“大家风范,中国精神——20世纪文化名人的人格和家风”郭沫若专场讲座在图书馆二楼报告厅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郭沫若纪念馆张勇副研究员来校与大学生畅谈了郭沫若成功的启示。

                                   大胆的背后是创造性

张勇说,郭沫若的成功经验第一是大胆。大胆是指郭沫若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创造性。家庭轻松的氛围给了郭沫若成长的自由空间,他极力反抗旧式学堂的束缚。为此,郭沫若学生时期曾遭遇三次退学。第一次,上小学时,他上课睡觉,看小说,然而成绩第一,引起了其他学生的质疑、不满。校长迫于压力将郭沫若从第一改为第三,他从中认识到了旧式学堂的束缚。第二次,中学时,郭沫若领头抗议学校缩短休息时间的安排,被退学。第三次,他为被欺负的同学打抱不平。他的大胆从背后说明了其叛逆性、创造性。

在社会转型中,郭沫若的叛逆性形成了他反抗旧文化,提倡新文化的创造力。1927年“四一二”政变之前,郭沫若写下了一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的檄文,深入剖析蒋介石内心想法,使得蒋介石全国通缉郭沫若。郭沫若流亡日本10年,在考古学、甲骨文、中国历史研究方面达到了巅峰。

                                   创造性的根基是童心

最具创造性的人,往往是具有童心的人。马克思曾说,中国文化是一个早熟的成年人,而西方文化是一个正常的儿童。人离开了本性,也就失去了创造性。张勇从郭沫若新诗创造的动机和日常生活的表现两方面展示了郭沫若的童心。

洋溢着青春的诗人,新诗创作动机也很单纯。在日本学医期间,郭沫若从报纸上看见胡适的新诗,便激发了他创作诗歌的热情。于是,他写出了《天狗》、《凤凰涅盘》;人生中的第一份爱情,更让他的诗歌充满了充沛的激情;一次聚会中,胡适在一桌名人前夸了郭沫若的新诗。郭沫若听到后很激动,直接冲到胡适面前,抱住他并亲吻了他的额头。 

张勇讲述了一个关于小学生续写井底之蛙跳出井后的故事。大多数小学生都写的是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自己要奋斗。而有一位学生写的是小青蛙哭了,跳回井中找妈妈。前者获得高分,后者得了零分,这个故事引发了大家对当代人缺失童心的思考,并进一步阐述了张勇关于“有了童心才有创造力,创造力的发挥靠着纯洁的童心”的观点。

                                 猜想是通往成功的必备之路

猜想是通往成功的必备之路,创造性、童心最重要的是猜想。

郭沫若善于猜想,他将猜想运用到甲骨文、古文字和考古研究多个方面。郭沫若学医,并没有经过严格的历史训练。但他仅用了一年的时间便从甲骨文研究中发现了中国消失的商代。通过他的日记和手稿,研究者发现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敢猜。在十三陵定陵考古中,其他人没有办法确定地图。郭沫若用了9天画出了自己猜想的地下示意图,帮助到了考古工作。

在古代教育中,猜想教育就已出现。没有黑板,没有课本,老师通过和学生交谈来进行教学。张勇举例道,苏格拉底和学生聊天,孔子和学生谈理想谈人生,都是猜想、想象。很多东西靠努力才能获得,但必须要有猜想。

最后,张勇总结到:“创造性、童心和猜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精神的精髓所在,只不过由于中国历史文化变迁,这些精神逐渐被人们所遗忘甚至异化。而这些才是每个人成功的底蕴及铸就大家风范的根基。”张勇希望大学生通过对郭沫若成功道路的理解,对创造性、童心和猜想有进一步的认识,能够从中借鉴成功的经验。

提问环节,有同学提到,“郭沫若青年时期叛逆、特立独行,现在的青年想拥有这种状态,但没有资本和勇气,怎么看待平凡人和他的距离?”张勇回答说,郭沫若的成长处于文化转型期,他的叛逆属于对中国文化束缚的挣脱。现在中国可能处在一个最好的时期和最不好的时期,是少有的自由阶段。叛逆和创造是建立在有根基的高度上,而非无源之水。他希望大学生要好好理解“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一观点,多了解接触中国文化,在了解、知道、懂得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创新并创造。

张勇,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郭沫若纪念研究馆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郭沫若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方面研究,目前主持并参与多项有关郭沫若研究的国家和省部级课题,曾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新文学史料》等刊物发表有关郭沫若研究论文30余篇。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盛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