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悦读 > 报刊杂志 > 正文

观话剧《求是魂》有所感

观话剧《求是魂》有所感

战争岁月,他是文明火种的呵护者;

和平年代,他是上下求索的科学家;

求是魂,他有一个追求真知和信念的灵魂。

——他,就是竺可桢。

浙江大学的原创话剧《求是魂》于5月4日在我校演出,共四幕九场的话剧精炼地重现了竺可桢先生质朴而伟大的一生:五易校地址,千里迁徙,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大江南北,万里躬行,只问是非,不计利害……这便是以剧为颂的竺可桢先生的一生。

话剧伊始,《二十四节气歌》唱起,仿佛让我们感受到了气象的万变,竺可桢先生的母亲叹息说:“老天爷说翻脸就翻脸,总该有人来管管!”于是,多年之后,竺可桢先生就成为了那个“管老天爷”的人——他致力于研究气象,着力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辛苦著写了《中国近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在学术上,他以求是为信仰,以求是为准则,以求是为态度坚定着自己的求知之路。

抗战时期,浙大的命运岌岌可危,竺可桢先生不畏艰险,带领浙大师生辗转西迁。可以说,如果没有竺可桢先生,就不会有七十年后的今日如此辉煌的浙江大学。抗战时期环境的艰苦带来的身体的迫害阻止不了竺可桢先生爱国为民、奉献科学的热忱的赤字之心;即便是文革时期,精神上的迫害也无法阻挡竺可桢先生求真求是求真知的脚步。有一幕在文革期间竺可桢先生与爱徒宋林十五年后再重逢的戏,竺可桢先生要为宋林寄去那本为他平反作证的日记的同时也打算将自己著作全文一并寄给他,先生坚定地说:“你以后一定用得上的,总有一天,国家会需要你,老百姓还会需要你,科学还会需要你。” ……在为人上,他同样以求是为信仰,以求是为准则,以求是为态度直面自己人生中的责任。

求是,是竺可桢先生的精神追求,更是他的灵魂之本。

观话剧《求是魂》,感动之余,亦有感慨,我不禁有这样的反思: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大师的求是之魂,成为新一代共和国的脊梁?

首先,我想我们该理解,何为“求是”?

剧中竺可桢先生的一段话就是一个很好的诠释,他说:“和辽阔的大地相比,人是渺小的;和永恒的山川相比,生命是短暂的。可我就是想用我有限的生命追求无穷的真理,探索无限的自然。我不是预言家,我是实践者。”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故而应以实践求真知。

不禁又想起屈原那句千古名言,“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竺可桢先生的一生便是对这句话的践行。而我们,也应该以竺可桢先生为榜样,躬身求是。

儿时学习书法,德高望重的书法老师的一句话令我铭记至今,老师说:“先学做人,再学写字。”

悉数过往,但凡大家前辈,无一不是先成人再成才。若是学不会做人,又如何能做得了学问?

“只问是非,不计利害”,这八字就可以概括竺可桢先生在为人方面的求是品质——如果这世间只有黑白,他不会畏惧,走过那滩肮脏的黝黑的沼泽,他就能触碰那抹心仪不改的纯净的素色;如果这世间有太多是非对错,他也不怕被虚幻蒙蔽双眼,不惧混浊来侵蚀内心,因为是是非非、对对错错,他心中已有准绳,那是牵引他的线,那是为他指明的灯,那是他灵魂的幻化,那是他精神的招引……他不会迷失方向,因为他有求是之魂。

在这个愈发纷繁的时代,金丝银线编织起一个更加使人难以抗拒的红尘世界,一如小虫无法抵御蛛网,一如我们沉湎白日梦想。作为当代青年,在迷茫时我们应该睁开眼,驱散这个繁杂的世界带来的迷惑,辨清前行的方向;在纷扰中我们应该闭上眼,用心灵感知方向,为足下留出一条无垢之径。我相信,只要坚定不移地在这条前人曾踏足过的小路上行走,我们终有一日会见到真知与信念的光芒,以一种神似大师灵魂的形态,闪闪发光。

而今竺可桢先生虽已逝世,肉身不再,但精神长存。我们学子不仅要继承先生在学术上的衣钵,更要传承先生在行事为人方面的品质。

愿当代每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都能拥有一个追求真知和信念的素色的灵魂。

(作者:经管 匡伊婷)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杂志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