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你该何去何从?
近日《舌尖上的中国II》在央视热播,不同于一般的美食节目,《舌尖Ⅱ》是通过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民间故事将各色各样的美食串连起来,从而向我们娓娓道来。这使得美食不再仅仅是一些静物,而是赋予了其欢撒跳脱般的生命力,让其鲜活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但这些触动人心的故事,大多数是源于中国的农村地区。通过美食的介绍,使我们从另一个视角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农村——那一片片被遗忘的土地!
农村,提到这个词,我们不禁会想到与它有关的一系列代名词:农民工、留守儿童、空巢老人;落后、贫穷、封闭;黑暗、肮脏、丑陋等等。这些不太美好的词语,可都是新时代人给农村附加的标签。当然,在这些词语的背后,隐藏的是那些所谓的城市人带给农村人的嘲讽。然而,有谁还会记得,在中华文明伊始时期,“士农工商”,农民的地位是非常受当朝统治者所重视的;有谁还会想起,在中华民族饱受日本的铁骑蹂躏时,是我们的农村为抗日军队创造粮食和藏身之所,更是有大批的农民加入了我们的抗日队伍;有谁还会忆起,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在其经济最艰难的阶段,是农村牺牲了自身的发展来成全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而在当代的现代化建设潮流中,农村却被毫不留情地推了出来,甚至被遗弃,沦落到如今被城市耻笑的下场,这未免显得城市太忘恩负义了。那么,新时代下的农村,又该何去何从呢?
纵观我国农村的发展史,不难发现农村存在着以下几个疑难杂症:其一,有学者指出,农村在近二十年来出现了“空心化”的趋势。所谓“空心化”,指农村中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的现象。农村劳动力以及知识分子的转移,使得农村的各方面的发展急剧荒芜。其二,城乡差距依然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众所周知,中国的贫富差距现状仍不可小觑,而贫富差距中的“贫”大多数存在于农村中。农村在经济建设初期不遗余力地为城市发展做贡献,而城市在经济建设后期却没能很好地带动农村共同富裕起来。其三,农村在发展中也遭遇了许多阻碍,例如农产品在农民与经销商之间的交易中价格过低的问题。最后,问题就在于政府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重视程度不高。关于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党中央一直在关注和强调,但政府对其投资的成本并不太高,执行的力度也不太大,以至于农村的现状也没有较大的变化。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发展蒸蒸日上,而农村却在一片欢呼声中渐渐死亡。每一片高楼大厦的兴起都不可避免地伴随着一片村庄的消亡。
难道就任由农村渐渐死亡吗?若是摇头,我们,特别是农村人,又该如何去行动呢?我个人觉得,农村的救赎是我们来自农村的青少年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农村人,青少年需要抓住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同时,国家也要赋与城市与农村同等的受教育机会。用知识武装自己,用知识来改变自己成为“流亡的无产阶级”的命运是当今青少年奋斗的不懈动力。学成以后,青少年要敢于投身到家乡的建设中去,加强农村的基本设施的建设,改变其落后贫穷的面貌。更为重要的是,要将农村的乡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并赋予其新时代的内容,让其源远流长。乡土文化乃是农村之根本,只有保证乡土文化不灭,农村才得以永存!另外,城市要带动其周边农村的经济发展,必要时应给予一定的投资,落实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
总的来说,农村要想屹立在城市建筑群中,就必须依赖知识的力量,传承乡土文化,跟上当下经济、文化、政治的潮流,用现代化科技不断建设、创新乡土农业。唯有自强不息,方能永不退出历史的舞台!
(作者:动科动医学院倪家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