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青椒】青年教师“跨界”种平菇

学校启动跨学科体验式系列实践活动

核心提示: 1月中旬,教务处、人事处、植科院联合组织广大青年教师参加了跨学科体验式系列实践活动之食用菌栽培。预计2月份,“跨界”的青椒们就能收获到第一次种下的蘑菇了。

边银丙教授与青年教师进行现场交流

边银丙教授与青年教师现场交流

青年教师在扎袋3

扎袋

杨秀芹在装袋

装袋

1月中旬,教务处、人事处、植科院联合组织广大青年教师参加了跨学科体验式系列实践活动之食用菌栽培。跨学科体验式实践活动是我校实施“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利用学校优势科研资源、产业资源为青年教师搭建“科教融合、协同创新”的跨学科体验式实践平台,为他们开展跨学科科研教学合作创造条件。本次食用菌栽培为期2个月。

“没想到食用菌是药食两用的健康品呀!”

活动体验前,校菌种实验中心三楼教室,植科院应用真菌研究所所长、国家现代农业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边银丙教授为青年教师们作了题为“食用菌产业与现代科学技术”的专题科普报告,重点介绍了食用菌产业的产学研现状与研发趋势,引导青年教师们进行跨学科跨产业的合作及交流。

边银丙教授说,食用菌产业属农业的第三产业,以转化种植业和养殖业废弃物生产菌类农产品为重要特征,相对于传统的农作物栽培,能有效帮助农民增收,减少农业废弃物带来的环境污染。如果一亩良田农民栽种水稻能收入1000元,栽种蔬菜能收入5000元,那么栽种食用菌收入则能达到万余元。

边银丙提出,今后食用菌在工厂化设施化栽培、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农业废弃物转化工程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谈到“怎样高效生产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这一问题时,边银丙教授以素有“森林中的红宝石”之称的台湾牛樟芝为例,目前台湾已经形成胶囊、面膜等系列真菌精深加工产品。“你能想象从白木耳、黑木耳中提取化妆品吗?”边银丙老师为青年老师们点燃了对食用菌产业前景的科学畅想。

“真没想到,食用菌是药食两用的健康品呀!”文法学院杨丹老师听完报告后感叹。现场交流环节,一名老师提问:“冬虫夏草是食用菌吗?”边银丙老师耐心解答了被誉为“软黄金”——冬虫夏草的形成原理,强调要科学看待其补益功效。园林学院杜克兵老师说,“我是研究林木学的,希望今后在林木共生食用菌块状菌的研究与生产应用方面能与边教授进行研究与合作。”理学院李庆老师也表示希望能在食用菌降解农作物秸秆的机制方面开展合作。

边银丙最后说,希望老师们能通过这次活动对农学专业有更深了解,更有助于大家针对性地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2月底,我们就能吃到自己种的平菇了!”

周六清晨,冉冉晨雾重,晖晖冬日微。青年老师们不顾初冬的严寒,再次来到菌种实验中心,在菌种培养室亲自动手种蘑平菇,体验跨学科的魅力。这些青年老师大多数是非农学专业背景,对此次栽种的食用菌平菇接种实验很感兴趣,大家认真参与称重、预湿、拌料、装袋、灭菌、接种等实验环节。

装袋扎袋环节,青年老师们虚心向工人师傅学习怎样科学扎袋。在利用机器将300多斤代料分装成直径为18厘米、高为36厘米的圆柱小袋后,大家分工明确,有的负责扎袋,有的负责运料,不到2小时,近300袋代料就被扎好送去灭菌了。“你别小看扎袋,科技含量看似不高,但直接影响灭菌效果和接种速度。要先将代料用手压实压紧,好让袋口多留出一些,再把塑料袋口和大拇指一齐这样用绳子绑紧,注意还要留一个活头啊!”植科院龚钰华老师在一旁耐心指点着。

灭完菌就进入最有意思的菌种接种实验。先要用酒精棉球把手、手腕等部位仔细消毒,再将手伸进无菌实验箱,将灭过菌的代料一袋袋打开,把白色的菌种均匀地播撒在表面,最后用塑料环、纸、橡皮筋将袋口封紧。高等教育研究所杨秀芹副教授表示:“长这么大还是头一回种蘑菇。”她一人完成了60多袋平菇接种实验。

播下菌种,青年老师还将定期前来菌种培养室前来观察平菇成长情况,观察菌丝是否定植成活,是否感染杂菌、生长速度是否正常、菌丝何时长满菌袋,是否可以催蕾出菇等,并一一观察记录。“2月底,我们就能吃到自己种下的平菇了!”工学院黄成龙老师的一句话道出了大家共同的期盼。

外国语学院杨翠老师说,非常感谢学校能提供这样的平台,让我对农学专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为公共课教师,我觉得有必要通过类似活动,掌握其他专业必备的知识,这样更有利于我们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和教改。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陈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