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雷,听说你大学的专业是流体力学?”“是的,领导。”“那好,去帮我倒杯水!”
近日,“领导,请尊重我的专业”系列段子在社交平台上走红,被通信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十余专业学生改编用来自嘲。12月初,女博士论文研究鸡肉怎么卤最好吃也被热炒,网友评论:论文长达八万字,历时两年完成,博士生把吃喝做成学问有什么用?
类似地我们常被问到,你的专业是研究什么的?有什么用?这些热点话题的广泛传播显示公众对于学术问题和专业研究的不甚了解和不够尊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女博士孙灵霞回应:这个课题主要研究香料对肉类制品风味的影响,产品质量达到一致性和稳定性,以便让传统肉制品走上规模化工业生产。食品专业不是简单的吃和喝,这是一门科学,不像人们说的那样,一个博士去研究吃的,有什么必要,只能说这样的人对我们食品科学不了解。
11月底,施一公在“吴杨奖”颁奖典礼上发表“我的科研动力”演讲时提到,现在社会许多人一致向钱看,“我们关注点太不可思议的狭隘了!”那么对于专业研究总是问有什么用的人,这难道不也是一种狭隘吗?
提起转基因,人们总是重复地在问,“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为什么不做人体试验?科学家吃不吃转基因?真的是连续吃了14年吗?”诸如此类,这些违背基本科学原理的问题,让往日面对实验器材的学者不得不面对镜头。不仅如此,把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捆绑到科学问题上,一起用来质疑和批评学者,这对学者同样是一种莫大的伤害。舆论的混杂和喧闹,虽然不会削减国家对于科研的支持力度,但切切实实影响到了学者的心态。每一位学者都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可以得到推广应用,造福民众,但当公众对科学连基本的尊重都没有,这会让学者看不到未来的光明。
康奈尔大学著名科学社会学家那尔德指出,人们对科学迅猛发展带来的社会、道德和宗教影响的担忧,环境价值与技术发展的对立,以及人们担心新兴技术的健康风险,导致了社会上对科技问题的争议不断。当争议来临,公众中的一部分人,作为掌握大众传播的媒体记者,是专业与通俗之间的桥梁,理应做好事实报道,让公众了解到真实情况,进而理解学者的科学研究。如果媒体记者在某一领域集体失职或是一边倒地支持某种观点,甚至单纯地寻找噱头,那么公众尊重学者的专业也就无从谈起。
专业不止代表学者在某一学科的科学研究,更代表学者在一个领域的公信与权威。这种专业更值得公众相信与尊重,同样也需要媒体记者的维护,别让专家变成“砖家”。采访中找到该领域权威的学者,让学者讲自己研究领域的话,不让学者乱发言,不要举起录音笔就什么问题都“请您给我们随便谈一谈”。对专业问题的持续关注与不断钻研,通过报道对社会关切答疑解惑,让科学家更好地面对镜头,不断的科普科学知识,这是一个媒体记者的职责,也是社会对能够有更多的“科学记者”的期待。
公众尊重学者的专业背后是整个社会科学素养的不断提高,科学态度的不断严谨。育人为本、崇尚学术,在校园的我们,更应该不断努力。
(本文提交作者:杨林,学通社记者。由于提交时间为2014年11月,文章内容以当时背景立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