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要提高研发水平,抢占市场份额”——湖北代表团热议种业自主创新
本报记者崔丽(《 农民日报 》 2015年03月16日 06 版)
“中国是农作物种子资源大国,但在农村,‘洋种子’价格低、品质好,正加速攻城掠地。”湖北代表团第五组审议现场,来自钟祥市石牌镇彭墩村的张德华代表如此表示。“这就是市场竞争的自然结果。”湖北国宝桥米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健代表接话:“外资种业资本雄厚,研发投入大,重视品种改良,而我们国家的种子企业普遍规模小,各自为政,研发投入不足。野生种子如果不进行培优,过几年就退化了。目前,中国种业前十强企业的市场总份额在全球仅占0.8%。唯有自主研发方能抗衡洋种子,所以,国内种业公司必须提高研发水平,抢占市场份额。”“李代表说得很对。去年,我们村企和武汉合作,培育优良水稻种子,投入了1000万元,但企业有点扛不住。”张德华呼吁,国家应以政策、资金扶持企业自主研发,保卫粮食安全。
在第三组审议中,“洋种子”问题也引发热议。“其实,情况没大家想象得严重。”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农业大学校长邓秀新表示,目前,我国口粮种子还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大豆、玉米等饲料种子、高端水果蔬菜种子进口比例虽然比较大,但不足以撼动中国饭碗。随后,邓秀新道出忧虑:2015年,按照有关规定,科研机构要退出商业化育种,但眼下企业的育种水平没有跟上来,种子研发面临断档,客观上给国外公司提供了加快抢占市场的机会。“不过,新《种子法》草案已完成,有望在明年年底正式出台。”邓秀新补充道,国家将在法律层面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新品种保护,坚持市场化并扶持种子企业,确保种业安全,我国种业发展将迎来黄金时期。
【农民日报】邓秀新代表:把园艺作物生产机械纳入农机补贴
本报记者何红卫(2015年03月14日 8 版)
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农业大学校长邓秀新院士呼吁,完善和修改农机购置补贴办法,把园艺作物生产机械尽快纳入补贴目录。
“现在的补贴主要是以粮食作物生产机械为主,但蔬菜等园艺作物生产机械并未纳入补贴。”邓秀新说,目前,园艺作物已占到农作物总量的50%,关乎老百姓菜篮子,农机补贴应该向其开放。邓秀新建议,有关部门对农机购置补贴办法进行修改,把园艺作物生产机械纳入补贴目录,并加快审核周期,让更多新技术能得到应用和推广。
【农民日报】农业“接二连三 ”新题应有新解
本报记者崔丽郭少雅
提起农业,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从种到收,在河北省抚宁县,这种观念正在被改变。位于抚宁县前各庄管理区后街村的“美酒飘香”现代农业示范区,围绕高端葡萄酒酿造、储存、品尝及游览观光,建设了优质酒葡萄种植、鲜食葡萄采摘、葡萄酒酿造和储存等多个基地,带动周边2422家农户从事酒葡萄种植,户均增收达1.7万元。“我们的葡萄园是第一生产车间,同时可以从生产、加工、流通各个环节获得应有的收益。”村民周兴安说。
与抚宁县的做法类似,在全国各地,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遍地开花。在城镇郊区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都市农业;在发达地区发展信息农业、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在农产品主产区,发展高端增值农业,建立农产品加工基地,设立农产品直销地等。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围绕如何推进一二三产融合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1 现代农业有多种业态
“我们过去讲产供销一条龙,主要是针对大宗农产品,适应新时代、新潮流的发展,如今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内涵、外延要宽广得多。比如乡村游、涉农电商,这些过去都是没有的。”湖北省农业厅副厅长王红玲代表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不久,农业部就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指导意见》,不仅在“内部优化”上花气力,还在“内外联动”上下功夫,提出“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在“做优二产”上要“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形成全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融合互动”;在“做活三产”上要拓展农业多功能,“大力挖掘农村文化资源,强化农业产品、农事景观、乡土文化的创意设计”。通过这些安排,使农民从产业链增值中获得更多的收益。
“现代农业确实有多种业态,既可以搞农家乐,又可以采摘,还可以农业科普,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农业不能光搞种粮,一定要第二产业加工接上去,第三产业流通要跟上,包括休闲观光服务、信息服务业等,都要搞上去。”江苏省农委主任吴沛良代表介绍,一产“接二连三”江苏做得比较早,江苏提出每个农业大县都要搞“三个一”工程:一个是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加速农业科技转化;第二是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像工业开发区一样,农产品加工企业都到农产品加工区集中,这样便于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统一污染处理;第三是农产品批发市场,包括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特别是抓了农产品电子商务,全省已经建起了好几个电商产业园,还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都市农业。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途径和实现形式多种多样,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看来,目前我国各地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四种形式:一是农业内部产业整合型融合,比如种植与养殖相结合;二是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即以农业为中心向前后链条延伸,将种子、农药、肥料供应与农业生产连接起来,或将农产品加工、销售与农产品生产连接起来,或者组建农业产供销一条龙;三是农业与其他产业交叉型融合,比如农业与文化、旅游业的融合;四是先进要素技术对农业的渗透型融合,比如信息技术的快速推广应用,既模糊了农业与二三产业间的边界,也大大缩短了供求双方之间的距离,这就使得网络营销、在线租赁托管等成为可能。
2 产业融合带动提质增效
从近几年的国内发展实践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取得了显著效果,农业产业链延长了,农村产业增长点增加了,农业功能拓宽了,农业附加值提高了,农村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了,农民收入也增加了。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委员认为,我国的农业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对农村、农业和农民来说,仅仅提供初级农产品还是不够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既提供初级农产品,又能对其进行精深加工,延长它的产业链,提高它的价值。同时还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服务业,像旅游业、农家乐等,通过各种途径来增加农民的收入,全国各地农村农民都已经在积极往这方面努力。
陈锡文举了乡村旅游业的例子,这几年乡村旅游发展的速度非常快,现在全国有200万个农家乐,10万个以上的特色村、镇。去年到农村进行乡村游的游客数量是12亿人次,给农民提供旅游收入3200亿元,带动了3300万农民致富。人们不仅在乡村吃、住,消费农产品,而且还会带走一些加工制成品。
华中农业大学校长邓秀新代表拿水果来举例说明农产品的增值过程。比如一斤苹果在果园收是2块钱,经过加工厂简单包装、分级之后的价格大概是2块6左右,增长30%,到市场上售价大概8~10块钱。他说,靠种植环节挣的钱是很少的,只挣最后价格10%左右的利润,而且是一年挣出来的,但在加工厂经过分级、清洗,个把小时就变成了2块6。如果把经过初加工的水果收进来,有品牌,有运输,直接到超市卖,就变成8块钱,三产的利润空间非常大。要想依靠农业挣钱,一定要把从种植到餐桌的全链条做起来。
“农业应当多元化发展,由单纯的大田作物转向种植经济作物,由单一的农业种植转向发展高附加值的农业产业。”河北省广府镇东街村党支部书记宋福如代表说。“在东街村,我们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发挥广府古城、太极文化的文化特色,修建了荷花大观园、百花园,每年冬季举行冰雕节。将原本只是做鱼塘的水塘打造为渔业休闲中心。每年的冰雕节给我们村集体带来1000多万元的收入。渔业休闲中心让鱼塘亩产值从每年2000元增加到现在5000元。通过农业‘接二连三’,土地收益成倍增值。”
3 要素集聚+政策配套
“一二三产业怎样实现连结?需要创新性的思维将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有机结合起来。”北京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会长冯乐平代表说:“拿北京大兴的西瓜产业来说,我们根据市场需求,研发了适合城市居民食用、采摘的各种西瓜,让西瓜园变成一个可以喝茶、休闲、娱乐的地方。”
“我们海南中西部地区的很多特色农产品都成为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成为农民新的经济支柱。在进行特色养殖的同时,我们积极挖掘五指山的旅游资源,青山绿水和我们的特色养殖相结合,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海南黄月芳代表说。
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张晓山代表认为,要想一二三产很好地融合发展,把资金、技术、人才、土地结合之后,还要有非农建设指标、资金支持等从宏观到微观层面的政策配套。各种资源有效配置结合,然后政府来提供相应的服务。
宁夏自治区发改委主任张八五代表认为,要通过产权的整合,改变农村传统的经营方式,加大农村的科技服务,发展大型农业机械化和大型水利设施建设,特别是现在要结合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
邓秀新认为,要想实现一二三产融合,首先生产的组织模式要改变,一家一户来做成本太大,要成立合作社等组织形式抱团发展。第二国家政策要支持,在冷库、物流、农机补贴方面加大力度,第三要有有力的金融信贷支持。
长期工作在农村一线的江苏省镇江市农科所原所长赵亚夫代表深感农村人才短缺,他建议国家通过科技体制改革,鼓励农业专家和科研人员真正走进基层一线,政府通过购买科技服务,调动农民发展高科技农业的积极性。除此之外,还要大力培育综合性的农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领农民参与到农村一二三产融合中来。
4 利益共享才能真正融合
无论哪种实现形式,核心是建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利益协调机制,保障农民和经营组织能够公平分享一二三产业融合中的“红利”。张晓山认为,怎样使初级农产品生产者能够进入到二三产业领域,分享初级农产品加工增值的那一部分收益是个问题。一二三产融合的核心是怎样使初级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能够能动地参与到二三产业的增值分配过程当中。怎样参与?这里面涉及到很多具体问题,包括培养合作共赢机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然后进入二三产业,能够以参股等方式和农业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
江苏省盐城市耕地质量保护站站长秦光蔚代表认为,工商资本不是代替农民发展现代农业,要分工协作,优势互补,本着自愿、公平的原则,建立更紧密的利益联合机制,比如采取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的形式,让农户分享更多的土地增值带来的收益。
三河汇福粮油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石克荣代表认为,要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必须延伸农产品的链条,还需要龙头企业的带动。龙头企业通过科技投入、产品研发,增加农业的附加值,可以把农民组织起来,规范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以标准化生产的产品来保证农产品加工品的品质,品质保证了,品牌就有了,价值就有保证了。农产品的价值有了保证,自然就能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湖北日报】如何确保种业安全
湖北日报讯记者彭小萍
“中国是农作物种子资源大国,但在农村,‘洋种子’价格低、品质好,正加速攻城掠地。”6日,湖北代表团第五组审议现场,来自钟祥市石牌镇彭墩村的张德华代表如此表示。“这就是市场竞争的自然结果。”湖北国宝桥米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健代表接话:外资种业资本雄厚,研发投入大,重视品种改良,而我们国家的种子企业普遍规模小,各自为政,研发投入不足。野生种子如果不进行培优,过几年就退化了。目前,中国种业前十强企业的市场总份额在全球仅占0.8%。唯有自主研发方能抗衡洋种子,所以,国内种业公司必须提高研发水平,抢占市场份额。“李代表说得很对。去年,我们村企和武大合作,培育优良水稻种子,投入了1000万元,但企业有点扛不住。”张德华呼吁,国家应以政策、资金扶持企业自主研发,保卫粮食安全。
在第三组审议中,“洋种子”问题也引发热议。“其实,情况没大家想象的严重。”华中农业大学校长邓秀新表示,目前,我国口粮种子还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大豆、玉米等饲料种子、高端水果蔬菜种子进口比例虽然比较大,但不足以撼动中国饭碗。
随后,邓秀新道出忧虑:2015年,按照有关规定,科研机构要退出商业化育种权,但眼下企业的育种水平没有跟上来,种子研发面临断档,客观上给国外公司提供了加快抢占市场的机会。“不过,新《种子法》草案已完成,有望在明年年底正式出台。”邓秀新补充道,国家将在法律层面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新品种保护,坚持市场化并扶持种子企业,确保种业安全,我国种业发展将迎来黄金时期。
【楚天金报】邓秀新代表建议:高校科技人员适当放宽出国期限
楚天金报讯 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农业大学校长邓秀新日前建议,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放宽高校科技人员的出国期限。
邓秀新说,各级政府、事业单位压缩“三公”经费,大受好评。“不过,去年我去澳大利亚参加一个国际性会议,会期5天,第3天的时候,我发现很多中国学者都回国了。他们说:‘没办法啊,现在出国时间限制在5天内,飞机来回就花2天,只能回去。’”
【人民网】邓秀新代表:让新型农机设备尽快纳入补贴目录
人民网北京3月5日电 (郭婷婷)国家每年大量投足资金对农民购买农机进行补贴,但越是新型的农机设备,越难进入采购目录。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农业大学校长邓秀新为基层农民发声,呼吁完善和修改农机购置补贴办法,在补贴目录、对象和方法上作出调整,让农民能真正享受到实惠。
作为长期研究农业领域的专家,邓秀新表示,国家出台农机补贴政策,本意是为鼓励农民购买机械化设备,提高生产能力,但现行的补贴办法存在一定的漏洞。
“现在补贴主要是以粮食作物生产机械为主,包括秸秆粉碎机、水稻插秧机和玉米收获机等。但蔬菜等圆叶作物生产机械并未纳入补贴。”邓秀新说,目前,圆叶作物已占到农作物总量的50%,关乎老百姓菜篮子,农机补贴应该向其开放。
邓秀新表示,发放农机补贴是为促进新技术和新设备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但实际过程中,由于需要较长时间审核,最新的技术设备往往很难进入补贴目录。进入目录的大多是一些落后的老设备,不能真正起到促进新技术推广的作用。
邓秀新建议,有关部门对农机购置补贴办法进行修改,增加圆叶作物生产机械纳入补贴目录,并加快审核周期,让更多有新技术能得到应用和推广。
【新华社】黄巧云委员:守得住耕地“红线”才端得稳吃饭饭碗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记者孙铁翔)“耕地是吃饭的命脉,只有守得住‘红线’才能端得稳饭碗。”在6日下午的政协委员分组讨论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黄巧云的话引起许多与会委员的共鸣。
黄巧云说,多年来,建设用地占用大量良田,不仅破坏了土地资源,更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加之今后许多地方发展建设还要占用耕地,这将对粮食生产能力影响巨大。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农民利益有保障。
黄巧云认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应该因眼前利益,以牺牲耕地为代价。在坚守好18亿亩耕地数量红线的同时,更要守好质量底线,保护和建设好耕地质量才是保证粮食安全的根本出路。
“虽然当前许多法律法规均对保护耕地有了规定,但是很多只有简单的表述,如执法权、执法范围等要素都不清晰。”黄巧云建议,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相关法律法规,把18亿亩耕地“红线”的总量进行细化和量化,明确省市县三级保护耕地的“红线”标准。一方面便于当地控制和使用好耕地;另一方面,也能对耕地保护进行更有效的监督,做到守好“红线”,端稳饭碗。
近日,我校81级土地规划与利用专业院友董祚继和82级校友杨宜新分别在“两会”上就土地制度改革和城镇化建设等方面发声:
董祚继代表:土地制度改革要让农民分享成果
http://www.farmer.com.cn/ywzt/wlh/sw/201503/t20150306_1016825.htm
杨宜新代表:城镇化不等于“离乡背土”
http://www.farmer.com.cn/xwpd/jjsn/201503/t20150305_1016488.htm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