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根教授在做讲座
我校学子为“根叔”送上纪念品
讲座现场
(文|校团委通讯员陈汶汶 郭雅君 校学生会通讯员冯田田 图|校团委通讯员杨璇)3月17日晚,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教授做客我校狮子山讲坛,与华农学子畅谈“大学生与大学精神”。
“很遗憾,第162期狮子山讲坛你们没请到名家,只请到了一位邻家大叔,‘根叔’。”走上讲坛的李培根调侃说。来听讲座的学生太多,很多人被挤到了会场后面站着。李培根便邀请这些同学围坐到讲坛台上,同学们纷纷挤满了讲台,与李培根有了近距离“接触”。
谈到大学精神,李培根引经据典对大学精神做出解释。对于众多名家的定义,他总结说:“上述的说法,并未给我们一个对大学准确的描述。”李培根认为,大学精神不是校训,他对大学的认识,用八个字描述,即是“独立、自由、求是、责任”;用四个字来描述,是“自由、责任”,用一个字描述,即为“人”。
李培根将大学精神的取向分为三方面:价值取向、责任取向、行动取向。李培根认为,大学精神的内核是不变的、保守的,外延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而大学精神的本质是向学生和社会传递、弘扬并解释“人道”“地道”与“天道”。关于“人道”,马克思所强调的观点是“人的自由发展”。对此李培根反问:“我们对人的意义、生命的尊严是否有足够的认识?”他指出,当前国人对教育的理解停留在”工具“上,很少从”人道“上去理解,造成教育中的人道主义缺失,”文革期间的阶级斗争意识在现代教育中仍然存在,正是教育中的这种‘斗争’,造成人道主义的缺失。”对于“地道”,李培根强调,“大学生应接地气,肩负责任感。”
大学生,应以“庙堂心”怀社会、怀天下。李培根根据“大学精神外化”提出三个关键词:“独立”“求是”“责任”。独立即大学自治,要在大学共性的基础上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个性。文化与学术应有独立精神,当今大学注重培育学生个性,挖掘潜能;自由即学术自由,作为当代大学生,重要的不是“死的文化”,而是心灵自由,是思维的无限延伸与拓展,是在崇尚学术的氛围中自由表述;求是即育人责任,大学要培养学生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意识,实事求是地引领学生完善人格,实现大学精神的外化,注重大学创立育人之根本。
“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知识的抵达,而是心灵的抵达。”通过对日本学者福泽渝吉和中国洋务运动提倡者张之洞进行对比,李培根阐述了中国在办学理念和学校文化上与国外的差异。“彼时中国提倡的‘中体西用’、宗教观念、三纲五常等正是国外学者质疑批判的;而西方学术倡导的自由、开放、独立却更多被中国的实用主义淹没,因而遭到冷遇甚至是蔑视。”
李培根最后指出,大学精神的“内化”便是将“外化”的“独立”“自由”“求是”,演变为如今大学生们所需要的“天真”“批判”和“创新”。
互动环节,一位坐在讲坛台上的同学与“根叔”近距离交谈:“现在都说有钱才任性,才有自由,您怎么看?”李培根回答:“将自由与钱联系在一起,可能有一定的道理,但钱不是自由的必要、必然之途。任何时候处于心灵自由的状态,也是一种自由。任性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但有钱才能任性无疑是错误的。希望同学们不管富裕还是贫穷,都不妨碍心灵的自由。”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