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校团委 潘志杰 孙婉秋 陈汶汶 图|校团委 郭仪雄)“不了解中国农村,就不了解中国社会;不了解中国农民,就不可能了解中国农村。研究农民行为对我们农业大学的师生了解中国农村乃至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启示。”“清涟”跨学科论坛主持人、青年联合会副主席田北海教授在论坛开始前如此说到。
3月28日,由我校青年联合会主办的新一期“清涟”跨学科论坛在图书馆二楼报告厅拉开帷幕。200余名师生齐聚一堂,以“多学科视野下的农民行为研究”为主题展开研讨。校团委、经济管理学院、文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了论坛交流活动。
特邀嘉宾,珠联璧合
本次论坛特邀嘉宾、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院周大鸣教授与大家一起探讨了中国社会从乡村到都市的文化转型问题。“中国正逐渐改变着‘农业大国’的社会性质,都市化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最重要的变迁动态。”然而,面对工业文明和现代文明带来的问题,我们需要怎样的文明转型?周大鸣强调,全面反思和调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的自我认知关系是关键。他结合自己的实践和体验,从文化转型的视角出发,从婚姻家庭、社会关系和社会整合三方面解读了改革开放以来都市化进程中的文化转型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
在探讨乡村社会都市化的文化转型问题时,周大鸣认为,乡村社会整合方式的改变,引起了社会和文化上的不适应。他结合自身经历展开描述,让大家更深切的感受到一个学者的细致与严谨。在回答现场观众的提问时,周大鸣引用当下社会的生活实例,耐心地解答,赢得阵阵掌声。
本次论坛的另一位特邀嘉宾、我校经济管理学院张俊飚教授与大家分享了他关于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思考。他以湖北省为例,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湖北省休闲观光农业的现状及基本情况。张俊飚谈到:“湖北休闲观光农业是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环境等资源,结合生产、营销、旅游于一体,形成一种新型产,具有模式类型多、覆盖领域广、旅游内容新、工商资本投资势头强劲等特点。”针对省内资源条件优越、人文历史内涵深厚、具有宝贵的人才优势等特点,张俊飚提出了“确立指导思想,加强规范化引导,坚持规划统筹,坚持以农为本”的持续发展策略,并由此提出要珍惜自然、保护自然,重视保护土地资源,提高创新能力,拓展农业多种功能的解决方案,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专题报告,精彩纷呈
学术思想在这里交流碰撞,人文气息在这里汇聚。整整一个上午,图书馆二楼报告厅沉浸在学术的海洋中。按照会议安排,本次论坛还邀请了学校9位青年教师做专题报告。下午,大家纷纷赶往人文楼A301会议室,继续这场学术盛宴。
经济管理学院罗小锋教授就“工程性与非工程性减灾农户参与度及其影响因素”展开了一场精彩的数据分析,揭开了数据背后的奥秘。他通过数理统计的方式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出结论:农户普遍关心工程性减灾措施,对非工程性减灾措施关注度并不高。政府不但应提高农民对灾害影响的认知程度,更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只有这样,我国才能适应广大农村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要,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公共管理学院陈新忠教授就“农业技术体系建设的问题与出路” 做了一场很接地气的报告。他从面临的严峻形势、存在的突出问题、原因、对策等方面着手分析,指出目前农业技术推广的依据、对象和环境在发生着变化,国内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造成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主导作用不强,力量不均等问题。陈新忠谈到:建设“一主多辅”的农机技术建设体系、强化推广体系的法律政策促进、建立人才流动机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文法学院张良博士带来了“乡村公共精神的衰弱与重建”的报告。他首先就乡村公共精神做了一个界定,随后从五个角度分析原因,并以W村修路实践为案例进行了具体分析。生动的案例分享,精彩的图片说明,加上张良博士通俗易懂的阐述,吸引了在场师生的眼球,使原本复杂的问题具体化,拉近了与听众之间的距离。
经济管理学院张勇副教授做了一场Educational Specialization Heterogeneity and Individual Team Member Creativity: ACross-Level Interaction的报告。“我带来的报告比较飘,跟农业八杆子打不到一起,但是,这是一个跨学科讲坛,听完我的报告,你就知道今天的跨学科论坛有多么重要。”张勇幽默轻松的开场拉开了报告序幕,同时激发全场听众的期待。“只有开放性的人才能更好的利用多样化的资源,愿意接受新资源,从而产生新的idea,这样,在团队高开放性的情景中,人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张博士激情澎湃的报告时刻抓住听众的心,正如他本人一样简单干练。
公共管理学院柯新利副教授带来了“基于布局优化的耕地保护区域补偿价值标准”的报告。柯新利坚持站着汇报,手势与语言相结合,使整个报告轻松愉悦。他根据对近几年耕地流失情况作了一个分析,用一个折线图,让观众对耕地流失原因、目前发展趋势一目了然。他说:“通过分析,结合当前我国的耕地情况,发现以耕地补偿来实现耕地保护难以实现。”他建议:“应根据耕地价值和耕地非农化政策来实现耕地补偿。”报告充满活力与激情,恰恰体现柯博士的年轻有为。
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厚刚副教授为大家带来了一场“从赋予到剥夺—1949-1975年农民迁徙自由权的变迁研究”的报告。开场他就用一张照片吸引了观众,引发对农民权益的思考。“我们都知道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实质是权利贫困的问题。”他从政策和法律层面,讲述农民迁徙的历史沿革。“自由是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统一,而农民迁徙的自由只停留在宪法层面。”虽然李厚刚老师的话题带给大家些许沉重,但展望未来,仍让大家充满希望。
文法学院程宇光副教授带来了以“农民留种权的法学思考”为主题的报告。“为什么文革中没有法学的人受到迫害,因为文革中已没有学法学的人了。”轻松幽默的话语引起现场一阵哄笑。他结合美国留种权的发展历程,对公共服务与公共传统的关系、科技的突破和企业的崛起进行了深入阐述。整个报告过程,程宇光将实际案例与法律相结合,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来自经济管理学院的熊涛副教授就农产品期货交易展开探讨。他说,农产品期货交易可分为套机、投机、套利交易三类,其目的是转移价格风险或获取风险利润。他详细介绍了农产品高频和低频交易价格,讲解了预测建模的过程,专业性强,大家认真倾听着,频频点头。
文法学院广告与传播学系钱广贵副教授,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剖析农民信息获取的渠道转型。他说:“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转型,传统乡村的消逝,基于独立理性个体结合体的现代乡村社区尚待建立。”钱广贵生动的语言带着广告人的气息,让大家不觉深入其中。
校团委书记、青联联合会常务副主席张拥军在最后总结时表达了他对“清涟”跨学科论坛的美好期望。他希望通过“清涟”跨学科论坛的举办,搭建一个让更多来自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相互交流的平台,让大家在学科交叉中获取更多的研究新视点。
文汇贯通,学思泉涌
茶歇期间,记者采访了周大鸣教授。周大鸣说到:“这种跨学科论坛交流形式挺好,有利于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与青年教师、学生共同探讨,使我能够听到更多的声音,便于协同创新”。担任此次论坛主持人的田北海教授在谈到本次论坛的突出特色时说:“‘清涟’跨学科论坛以跨学科的学术交流引人入胜,拥有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学者齐聚华农,以不同的学科视角,共同探讨农民行为以及农村社会变迁,是不同思想的交流和争鸣。”
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厚刚老师感慨到,这次论坛让我感受到了不同学者的风采,体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魅力,开阔了视野,同时希望论坛今后可以更加精细生动,对象更加广泛。
下午专题报告的两位主持人——经济管理学院李谷成副教授和公共管理学院胡瑞副教授会后谈到,本次跨学科论坛让我们有机会感受到到不同视野下的学术思考,拓展了眼界,收获颇丰。
文法学院的学生李可维和室友陈本晗一早便赶来,“教授们从不同视角的讲解使我们耳目一新,也让我们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许多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希望自己有机会多多参加这样的交流活动,开阔眼界。”一名来自植科院的研究生说,我是理科出身,一次偶然的机会参加了这次论坛,却给了我意外的收获,聆听专家学者的报告,让我的思维开发,得到了研究的新导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