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谈会现场
4月11日,我校研究生支教团贵州支教十周年座谈会在百里杜鹃管理区管委会第一会议室召开。校党委书记李忠云,贵州省农科院院长、贵州华农校友会会长刘作易等校友,共青团贵州省委副巡视员唐生建,湖北团省委学校部部长徐本禹,共青团毕节市委副书记黄健,百里杜鹃管理区党工委书记熊灿平等,往届研究生支教团部分代表、正在贵州支教的志愿者等参加了座谈会。座谈会由校团委书记张拥军主持。
扬青春梦想,与志愿同行
座谈会伊始,我校研究生支教团代表赵凯、韩芳玉首先进行了工作汇报。赵凯就十年来我校研究生支教团工作的开展情况以及下一步的工作设想进行了汇报。他说道:“支教十年,成果固然重要,它见证了支教团与山区孩子们共同成长的步伐。我们欣然于所获的成果,但我们更要去思考接下来支教能为孩子们做点什么?为当地的经济发展能提供哪些帮助?”为此,赵凯谈了自己的两点想法:一是支教为先,切实保障当地学生的升学率;二是支农为辅,竭力扩展农业发展的新局面。
韩芳玉则重点对半年多的支教生活及教学情况做了介绍。从2014年7月26日踏上远赴贵州的列车,到工作逐渐步入正轨,“我们和孩子们由陌生到熟悉,由不知所措到收放自如……我们在这里欢笑,也在这里成长。”
支教十年,变与不变
往届志愿者代表徐本禹、曹建强、丁洁等在座谈会上也进行了发言。作为研究生支教团的引路人,徐本禹在参观了两所支教学校后感触颇深,“我看到了这里的变化,路变得更好,道路两旁的房子变得更高大,但一直不变的是这个地方给我的感动。”作为我校赴黔支教的第一人,徐本禹一直把贵州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时刻牵挂着这里的志愿者和孩子们,经常会回家看看。他希望正在支教地服务的志愿者能够利用现有平台对孩子们开展感恩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同时发挥好志愿者的纽带作用,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接过徐本禹支教接力棒的首届支教团成员曹建强谈到,再次回到曾经支教的地方,心里很是激动。他觉得自己在华中农业大学和华农大石希望小学读了两个大学,一个教会了自己知识,另一个教会了自己成长。第二届支教团成员丁洁则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思考,主张积极引导山里的孩子去主动表达,让他们学会发现自我,挑战自我,用一种欣赏美的心态欣赏生活,热爱家乡。
爱心汇聚,浓浓校友情
华农大石希望小学校长王成范、本禹希望小学校长黄承宇向与会嘉宾介绍了两所小学的发展现状,并深情回忆了十届志愿者带给两所学校的改变。随后,贵州华农校友会会长刘作易谈了自己的感受。他对我校支教团带给当地的发展变化给予充分肯定,认为“支教团的志愿者来了以后,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们开拓视野、培养远大志向。”
刘作易表示,贵州华农校友会将给予山区孩子更多关注,将努力为母校志愿服务事业献上绵薄之力,希望支教志愿者在做好本职教学工作的同时多开阔学生眼界,鼓励学生发挥特长。此外,华中农业大学贵州校友会秘书长、贵州大学农业生物工程研究院文晓鹏教授表示贵州校友会将进一步支持学弟学妹们的支教工作,让本禹精神在贵州大地弘扬。
加强合作,深化志愿服务
共青团贵州省委副巡视员唐生建表示,华农志愿接力支教活动是对当地青少年学生的一种奉献与服务,更是一个互相成长、互相进步的过程。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副主任程朝文也表示,当地政府将进一步为我校支教团提供服务与保障,着重提升思想教育,让支教团成员参与支教之外的更多社会实践。
座谈会最后,我校党委书记李忠云发表讲话。他首先代表学校对长期关心支持我校研究生支教团工作的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表示感谢,对接力支教的志愿者表示亲切慰问,他充分肯定了历届支教团开创性的工作。他指出:“志愿者们不仅仅在做支教事业,也是在磨砺自身意志,更重要的是在用一年的义务支教,构筑着自己的精神高地,这对自我的人生成长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也是终身受益的。志愿者们力行的是志愿者精神,同时传播的是我校以‘勤读力耕,立己达人’为核心的华农精神。”
在十年新起点上,李忠云就如何深化校地合作,进一步做好支教等志愿服务工作提了三点希望和要求:第一,希望志愿者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我校“本禹志愿服务队”的回信精神,大力弘扬“本禹”精神,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培养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做一个信念坚定、脚踏实地、敢于担当的华农人。要通过志愿者活动形成更可贵的品质,培养自己志存高远、心系群众的崇高理想,勇于担当、关爱他人的价值追求,乐于向上、艰苦奋斗的人生追求,不计名利、甘于奉献的道德品质。“本禹”精神与志愿者精神和华农精神内涵是一致的,志愿者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把工作做得更好,不仅是培养学生的知识文化,更重要是要影响他们有健康的心灵,让他们能健康成长。第二,希望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创新合作机制,共促发展、共同进步。当地的发展在多方面是与我校是相联系的,如当地产业规划、农产品种植、养殖业技术指导等,发挥学校科技信息人才和平台的优势,利用多学科力量做力所能及的贡献,与当地合作、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第三,衷心希望地方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人士能够继续支持我校志愿者的支教工作,在生活、技术指导等方面给予志愿者们帮助。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