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信通讯员 马瑞青 王帆 图|教信通讯员 皮加乐)4月11日至12日,学校特邀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教育技术博士生导师赵国栋来校开展“‘微课’‘慕课’开发、设计、制作实操技术应用及作品案例展示培训”。全校104名青年教师全程参与了为期2天的学习交流,并现场展示了自己的“微课”作品。
“高大上”的教学内容
赵国栋展示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国内外高校众多“微课”“慕课”的成功案例,全面介绍了当前国际教学信息化前沿情况。他同时阐述了开放课程、“微课”“慕课”及“翻转课堂”的关系和内涵,深入分析了新型课堂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冲击和影响。
赵国栋认为,网络信息时代教师职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技术之上的学科教学知识,而根据学科核心知识点设计而成的“微课(Micro-course)”以短小性教学视频为核心,是更具有明确教学环节的微型在线教学课件。“从设计上来说,多个‘微课’的相互结合形成了‘慕课’的基本结构。‘微课’实际上是‘慕课’的技术实现方案之一。在某种意义上讲,‘微课’是应用‘翻转课堂’和‘慕课’的基础。”他说道。
在介绍完“微课”的定义、类型、模型、特征后,赵国栋梳理了当前教学信息化热点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混合式学习是当前教学技术应用的基本指导思想,“翻转课堂”是在混合式学习指导下产生的新型教学模式,而“微课”则是服务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新型课件设计方案,“慕课”是基于“微课”设计而形成的新型网络课程。“快课”则是为学科教师设计“微课”、发布“慕课”和运用“翻转课堂”的自助式技术方案。
别具一格的“即时反馈”
培训期间,赵国栋“接地气”的语言让“高大上”的授课内容变得通俗易懂。“你是想让自己的课变成‘慕课’——令人心生仰慕之课,还是想让自己的课变成‘梦课’——使学生实现梦想之课?”他说,“自然,‘微课’因其短小精悍,也被称为‘磨课’——让人磨磨蹭蹭学的课,还有人说是让人蒙蒙沌沌学的课——‘蒙课’。”
赵国栋还运用了课堂投票器(IRS)和现场教师进行了及时的互动交流,提升了培训的参与性和趣味性,得到了老师们的好评。他将“微课”的类型归纳为电视主持人式“微课”、动画式“微课”、虚拟场景式“微课”、交互式“微课”等。这时教室大屏幕上出现了一道选择题:“你对上述哪种类型的微课最感兴趣?”青年老师们拿起投票器轻轻一按,对应类型的选择比例立马显示在屏幕上。结果显示,接近70%的老师选择了交互式“微课”,授课内容便过渡到交互式“微课”的设计与制作。
假设你在演播室里拍摄“微课”视频,你的教学状态会怎样?针对这一情景选择,不到10%的老师选择了“非常轻松,应该会发挥得更好”或“不会紧张,应该与平常讲课一样”。超过90%的青年老师选择了“比较紧张,可能不如平常讲得好”或“非常紧张,可能会讲不好课”。对此,赵国栋表示,“微课”设计与制作对教师个人的教学素养和表演才能会有较高要求。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