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访谈
“老师,请问……”
(文|校团委通讯员袁嘉晨 生科院通讯员薛雅文 图|生科院通讯员王欣)4月23日晚,生科院“千问计划”在四教B105举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顾红雅,我校生科院胡红红、端木德强教授与学生们面对面交流。本期座谈会由生科院2015教育思想大讨论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
回顾自身青春过往
座谈会开始,几位教授分享了自己的大学回忆。顾红雅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考生,她坦言那时的学生都在"拼了命"学习。遇上随老师外出实习的机会,对地上的石子都认真观察,与课本知识结合认识。大学之前从未学过外文的顾红雅,第一次英文考试只得了36分,"那是我学生生涯中最惨痛的考试经历,后来只天天坚持听收音机学英语。"
端木德强则通过自己曾经在学业上松懈的经历,勉励当代华农学子不辜负美好的青春,不错过汲取知识的机会。
胡红红回忆起自己本科期间去实验室帮忙“磨样”,培养出了对生物的兴趣。她认为,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学生忽略了实践,丧失了很多乐趣。
诊断学生求学困惑
顾红雅介绍道,北大的老师们鼓励学生在不耽误学业的前提下,尽早进入实验室学习,了解生物科技的前沿。同时大量阅读专著,“即使有的论文要逐字查阅字典,但逐渐积淀下来的知识却十分可观。”
端木德强毕业于北大,在身边同学都在学习托福准备出国时,他考了取中科院硕士。直到出国读博,端木德强仍在不停地寻找自己的爱好,不随波逐流,因为他相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名班主任,端木德强希望学生们可以清晰地认识自己,在做好学生的本职工作的同时,寻找最适合自己的道路。
对于女生是否适合科研,顾红雅有自己的看法。她认为在人生的每一阶段都需要尽力而为,不辜负自己。她曾统计过北大教授中男女的比例,女性比例逐年上升。在她看来,女生要平衡工作与学习,最重要的有三点:"首先要有自信,其次是要改变自己,还要拥有生活的智慧。"她认为善于与家人沟通也是生活智慧的体现,而大学生活是提高沟通能力的重要机会。
以问定教互问互学
提问环节,学生们提问深入,老师们金句频出。在回答“研究生如何选择研究方向”的问题时,顾红雅坚持,要做自己感兴趣的,而不是盲目追求前沿追求“时髦”。以下附问答内容精选:
问:如何看待生物研究中宏观领域和微观领域之间的关系?
顾红雅:微观领域,也就是分子技术是一个了解并解决问题很重要的工具。就像英语也是科学研究当中的一个工具,要用它来查阅文献,发表论文。在研究过程中,很多时候要追溯到它(所研究的事物)更深刻的本质,这时在宏观领域里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要用到微观工具。
问:怎样看待慕课与网络资源共享?
顾红雅:我不要求学生一定要上慕课,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自己感兴趣或者相对薄弱的地方进行自主学习,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但是对于网络是否能代替上课,我保留意见。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师生之间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是很重要的。
问:面对如今互联网的这种“信息大爆炸”如何进行选择?
胡红红:很多网站都不是专业的,尽量去浏览那些比较可信的网站。网上的信息鱼龙混杂,有些东西被以讹传讹,越传越错。
顾红雅:面对这种“信息大爆炸”不要害怕。网上的东西,例如百度百科等很多都是错误的。不要盲目相信,要学会甄别,也可以向专家求助。
端木德强:一方面要注重自身知识的积累,寻求老师的指导。另一方面要寻找那些专业性的网站或文章,学会理解,掌握,辨别这些不同的信息。
【人物简介】
顾红雅,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原副院长,研究领域为植物分子生物学及进化、植物基因工程,对一些植物基因家族的系统发育及进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承担过并正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国家863项目的课题,国家转基因专项课题等多项研究项目。获得过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中国科技协会青年科技奖以及国家教委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奖等奖项。曾在国际刊物上发表60多篇文章。获得北大学生票选的“最受学生欢迎老师”称号。
胡红红,在Nature Cell Biology, EMBO J, PNAS,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等国际权威杂志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1篇,单篇最高被引用率已超过210次[2] 。申请国际专利3项,美国专利1项。
端木德强,生科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硕士,获得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Iowa State University) 遗传发育与细胞生物学系博士学位。从事植物保卫细胞信号传导和抗逆分子机制等方面研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