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科学家”们在参观豚池中生活的江豚。通讯员马凤君 摄
本报记者屈建成 通讯员王欣
9日上午,本报与华中农大联办的“未来科学家”系列活动首次走出校园,走进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鳍豚馆。
质疑江豚为何生育能力低
活动开始前,小科学家们七嘴八舌,异常活跃。“我好像感到江豚在唤我做它的好朋友呢!”水果湖第一小学的王聆月一句话打开了大家的话匣子,整个场面越发热闹起来,关于江豚的讨论也就开始了。
“白鳍豚并不是鱼类,它属于哺乳动物,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白鳍豚已经功能性灭绝,我们今天要参观的是江豚,也是珍稀的水生哺乳类动物……”在路上,老师对白鳍豚做了简单初步的讲解。
小科学家们似乎很感兴趣,对江豚的期待也越发浓烈。“我今天去一定要好好观察一下江豚的样子,还要问一问为什么它的生育能力那么低?”天一街小学的尹祺欣高声“宣布”着,这个四年级的小男孩对本次活动充满强烈的目标性,“我想知道老师刚刚讲的功能性灭绝是什么意思。”枫叶国际学校的黄睿晗也表达了自己的期待,一路上问题层出不穷,欢笑也不绝于耳。
参观豚池后恍然大悟
进入白鳍豚馆,大家在实验楼会议室听了关于保护江豚的报告会。作为长江中的旗舰物种江豚正遭遇着食物减少、栖息地破坏以及人类伤害等一系列生存危机……同学们认真地听着,并在笔记本上工整地记录着。
接下来的就是大家关注的“重头戏”——参观豚池。当看到白鳍豚自由遨游在池水中时,同学们纷纷发出“哇——”的赞叹声,为了防止喧闹声打扰到江豚的正常生活,同学们压低了说话的声音,但“好漂亮啊,它好像在笑!”“它好敏捷呀,游得真快!”的赞叹声还是不绝于耳。
走出豚池的黄睿晗似乎很兴奋,“我知道啦!物种因其生存环境被破坏,数量非常稀少,以致在自然状态下基本丧失了维持繁殖的能力,甚至丧失了维持生存的能力,这就是功能性灭绝。”
在谈及活动收获时,来自南湖中学的张佳木表示,“近距离的观察江豚更加真实,鳍、尾、头、眼睛和气孔都真切可见。通过询问得知,江豚喜集群生活,在近距离时主要依靠视力以及摆尾感知水流使群体运动一致,而在远距离时靠声呐,呼吸孔下部的囊收缩产生声音,经过头部的脂肪组织聚拢形成方向性声音,声音再由下颌接收,这些都极大地开阔了我的视野。”张佳木语气中满满的都是兴奋。
踊跃捐款表达“关爱”
活动结束时,老师家长们纷纷表示,希望同学们在丰富自己知识的同时也要树立起对珍稀濒危动物的保护意识,成为一个有责任心的孩子,也能更为深刻的体现本次活动的意义。
武珞路小学的六年级学生申洋光在救助江豚的捐款中“冲”到了前列,申妈妈说:“希望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微小力量,也可以为保护江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帮助他形成一种对濒危物种的保护意识,一种责任感。”
白鳍豚馆工作人员郝玉江表示,江豚作为长江的旗舰物种代表了整个长江生态系统的环境状况,通过对江豚生存状况的介绍影响到这些孩子和他们的家人,使之形成保护野生水生动物,保护长江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