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学术交流 > 正文

两岸三地植物生物技术研讨会在校召开

核心提示: 6月23日至24日,第十一届两岸三地植物生物技术研讨会在第二综合楼报告厅召开,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协、中科院、台湾义守大学、台湾中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110余名专家学者及我校400多名师生参加会议。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56名专家在研讨会上围绕六个主题展开多场研讨。

开幕式上海外嘉宾致辞

开幕邓秀新校长与各院士

大合照

(文|生科通讯员黄仁艳 图|学通社记者李巍峰)6月23日至24日,第十一届两岸三地植物生物技术研讨会在第二综合楼报告厅召开,此次会议由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北京大学许智宏院士,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陈晓亚院士,台湾义守大学校长萧介夫教授,台湾中兴大学副校长叶锡东先生,香港中文大学张建华教授等校外110名植物分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专家与学者以及本校近400名师生参加会议。

会议开幕式由我校张启发院士主持,开幕式上,校长邓秀新院士代表学校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他介绍了学校的办学历史、校园环境、科研条件及发展规划。他预祝大家在校园的学习生活愉快,会议圆满成功。

作为两岸三地植物分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研讨会发起人之一,许智宏作为大陆代表在开幕式上详细回顾了两岸三地会议的历史和成长状况,总结了十几年的科研进展状况,他希望各位科研工作者应向公众做出更多的科普。而台湾代表萧介夫教授则表示两岸三地植物生物技术会议给海峡两岸的高校科研单位提供了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的机会,为共同促进科学进步做出了贡献。来自香港地区的代表张建华教授则以自身的经历感受指出,在两岸三地的会议中收获很多,感受到主办方的热情和学术交流的思想碰撞。

此次会议的内容包括大会邀请报告和墙报宣传。为期两天的会议中,56名专家在研讨会上作了学术报告,本次学术报告分两个分会场进行。研讨会围绕“从植物生物学到作物遗传改良”这一中心议题展开,分六个主题,以“种质资源创新和遗传多样性”“重要性状基因克隆和功能解析”“植物生长发育与信号传导”“杂种优势和雄性不育”“组学研究与作物遗传改良”“绿色健康作物种植与食物安全”等6个主题展开讨论,共有7个大会报告,49个分会报告。

在闭幕式上,各位代表就下一届的会议事宜进行讨论,大家纷纷提出合适的时间和地点以供选择。同时各位代表对两岸三地会议的形式内容也发表见解,来自北京大学的林忠平教授指出,希望两岸三地的会议能排除各种干扰,做纯粹的学术交流,把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发扬光大。

背景介绍:生物技术的高速发为农业科技革命和农业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发展契机。农业生物技术应用已经进入产业化阶段,各类生物技术和相关产品已经在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为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注入了巨大的活力。为了适应这种发展趋势,促进两岸三地现代农业的发展,1998年由当时的台湾中央研究院副院长杨祥发院士和北京大学的副校长陈章良教授发起,希望举办学术性的研讨会,邀请两岸三地在植物分子生物及生物技术领域高层次的科学家和决策者共同参与,除了交换彼此在植物科学的研究进展经验与构想的交流外,还能提高彼此之学术水平,创造合作机会,增进相互的友谊。

(审核人:张美冬)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蒋朝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