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媒体华农 > 正文

【人民日报】在基层“走心”中砥砺成长

核心提示: 《人民日报》(2015年08月11日19 版)刊登我校校友徐本禹同志文章《在基层“走心”中砥砺成长》。徐本禹同志鼓励青年大学生把深入基层当成一次“走心”之旅,带着爱心、责任心、恒心去实践,在实践中磨练意志、增长才干,从群众的劳动创造中汲取营养,把基层所获转化为拼搏奋斗的强大动力。

(文|徐本禹)每年暑假,许多大学生带着梦想与激情走进基层一线,在和基层“拥抱”中找到青春方向和人生价值。

一次暑期社会实践,也许会改变我们的成长轨迹,成为我们最美好的青春记忆。2002年暑假,我带着4名大学生志愿者来到当时水、电、路“三不通”的贵州省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为民小学义务支教23天。离别当天,一位学生的母亲早早地来到学校,特地给我们送来了50个鸡蛋。23天,给自己带来了许多的感动,让自己做出了去贵州支教两年的选择。这23天,成为自己大学里最厚重的23天。从2005年至今,我们红杜鹃爱心社的志愿者们赴贵州贫困山区暑期支教已经接力了10年。通过参与暑期支教,有的同学性格发生了“180度”大转变,由原来的内向、害羞、不自信变得乐观、坚强、笑对生活;有的同学心中多了一份对远方的牵挂,本科毕业后选择赴贵州支教一年;有的同学和志愿服务结缘,长期投身志愿服务,把志愿服务当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

不仅仅是暑期支教,参与其他形式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只要我们“走心”其间,就会让我们与基层群众的感情更深,就会让我们行走的每一步更实,就会让我们勤于学习实践的劲头更足。这些都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营养元素”。

带着一颗“爱心”走进基层。“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当我们用真心、动真情去爱我们脚踏的土地,去爱和我们相处的群众,我们就会得到更多爱的回馈。有了“爱”这个感情纽带,做好社会实践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下了课,跟着学生走1个多小时的山路去家访,天色晚了,打着手电筒伴着星光返回住处。第二天,走进教室,学生在山上采摘的野草莓已经放在了讲桌上。看到这一幕,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与温暖。这就是当年自己暑期支教时最大的动力之所在。

带着一颗“责任心”走进基层。一份选择,就意味着一份责任。对不少大学生而言,暑期社会实践,为他们第一次真正接触社会提供了机会,也为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提供了舞台。特别是面对基层群众的期盼,更应该把“责任感”背在肩上、记在心里。自己参加暑期支教的时候,村里的老百姓知道我们带着募捐的课外图书来这里支教,特地把通往学校的土石路平整了一番,结果事与愿违,我们到达支教地的当天下起了雨,平整后的道路把租来的三轮车陷了进去,村民又自发用背篓把课外图书背到了学校。我们从村民的行动中看到了对知识的渴望、对我们的期待。

带着一颗“恒心”走进基层。“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做任何事情,贵在坚持。如何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避免“兴奋—平淡—无趣”的“高开低走”,使自己始终激情如初、劲头不减呢?这就需要从快乐中找答案。有了快乐,就有了恒久做好一件事情的“动力源”。红杜鹃爱心社的志愿者们赴贵州支教,很多时候是住在教室里,有时还要男女生共睡一个大通铺,男女生之间放上两个矿泉水瓶,作为不可逾越的“红线”。生活虽然艰辛,但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让他们感受到从未有过的被需要,这种被需要就是他们最大的快乐。

最美丽的风景在基层,最动人的故事在基层。把深入基层当成一次“走心”之旅,带着爱心、责任心、恒心去实践,在实践中磨练意志、增长才干,从群众的劳动创造中汲取营养,把基层所获转化为拼搏奋斗的强大动力,我们的青春必将更加亮丽、更加出彩。

(作者为湖北团省委学校部部长、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5-08/11/nw.D110000renmrb_20150811_4-19.htm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兰涵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