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媒体华农 > 正文

【中青网】耕读路上的华中农大人—华中农业大学2015暑期社会实践纪实

核心提示: 一百多年前,华中农业大学创始人张之洞为这所大学注入了“知行合一,手脑并用”的办学灵魂。一百多年后,“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的校训精神更是华中农大人精神与情怀的体现。正如该校党委副书记唐峻在2015暑期社会实践行出征仪式上所讲:“学生在校期间努力学习是‘勤读’,而即将进行的社会实践就是‘力耕’”。

编者语:一百多年前,华中农业大学创始人张之洞为这所大学注入了“知行合一,手脑并用”的办学灵魂。一百多年后,“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的校训精神更是华中农大人精神与情怀的体现。正如该校党委副书记唐峻在2015暑期社会实践行出征仪式上所讲:“学生在校期间努力学习是‘勤读’,而即将进行的社会实践就是‘力耕’”。

中国青年网武汉8月25日电(通讯员 张进 刘涛)“在大学里最难忘的记忆就是这23天。”这是华中农大校友、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徐本禹于7月8日在微博中写的一句话。他以自己大三暑假的支教经历勉励华中农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奉献基层中成就多彩人生。

走向基层,吹响实践号角

今年,华中农大继续以项目化方式组建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共立项资助院级团队139支、校级团队70支,“本科生领导力培养计划”专项团队7支,“中国梦·井冈行”国家级团队1支。

一个多月时间里,全校近5000名来自不同院系、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及部分教师奔赴祖国大江南北开展以“科技支农”实践、“十题百村”观察、“关爱支教”行动、“传统文化”弘扬、“百企千生”见习等为主要内容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

服务百姓,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服务基层一线,走到农民身边”一直是华中农大科研工作者和广大学生开展科学研究、进行专业实践的重要途径。

今年,华中农大组织7名博士组成博士服务团赴赤壁开展社会实践。他们分别围绕水稻种植技术与药效防治、蔬菜设施栽培、家禽疾病防治等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展科普讲座,深入田间大棚现场指导。

博士服务团成员、动科动医学院李自力博士表示:作为一名农业科研人员,还是要坚持面向生产一线,多到一线走走,这样既能为‘三农’服务,也让我们的研究更接地气。”

在湖北麻城、浙江宁波等地,该校园林院、植科院、水产院、经管院等学院的同学们也深入乡间,开展景观规划、林业改造、旅游开发、以及生态资源的保护等方面研究,为当地因地制宜地发展养殖业、种植业、园林业以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等提供了相应的技术指导。

华中农大科研工作者深入田间地头考察。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张进摄

院士、博士在田间地头开展社会实践,只是华中农大服务社会的一个缩影。作为一所农业大学,华中农大一直坚持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在实践中找寻科研方向,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情系“三农”,实现老乡小康梦

“我们吃的每一口粮食,都是别人的辛勤付出,向高山上的农民致敬!”华中农大赴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调研实践团的刘容以这句话作为她调研日记的开篇语。

今年暑期,她所在的团队对“高山蔬菜”的种植情况进行调研。调研中,他们发现要从陡坡上的田地把菜装到车上只能采取人背的方式,农民非常辛苦。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了降低“高山蔬菜”种植人工成本,他们表示将积极探索解决方法并寻求学校专家的帮助,尽快通过农业机械化手段,找到减少人力投入的方式,以此来增加“高山蔬菜”的利润,让农民们得到更多实惠。

四川简阳,华中农大学子将调研点聚焦到了农村土地的流转问题上。他们用问卷调查了土地流转后对当地村民收入和生活的影响,以实地走访的方式获得第一手资料,并且反馈给当地村委会,帮助他们落实国家土地流转政策,让村民在土地改革中获得更多收益。

华中农大学子不仅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在农村的发展以及农业的机械化方面也投入巨大的热情。

该校园艺林学学院实践团赴恩施市宣恩县伍家台村调研了茶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他们克服语言沟通不畅的困难,深入每家每户进行访谈,对伍家台村的茶文化旅游景点进行考察,向村委会反映了该村发展所需解决的问题,并呼吁广大年轻人关注新农村建设,将青春奉献给基层,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工学院社会实践团队在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月宝山队对农业机械化的推广使用进行调研,他们翻山越岭,徒步20多公里,实地查看果园的地形地势、土壤条件与灌溉设施,为当地果园的机械化建设提出建议。

关爱儿童,关注祖国的未来

越来越多的学生响应“本禹精神”的号召,积极投身到支教活动中。今年暑假,华中农大多支志愿服务团队分赴江西、贵州、安徽等地支教,为教育资源匮乏地区的儿童带去知识、希望和欢乐。

7月,来自华中农大“食科一家人”基金会支教队的队员给鄂州市华容区段店镇百席村百席希望小学开展了一堂“春蕾计划·护蕾行动”的女童安全教育课。除将与儿童有关的社会问题纳入课堂教学内容外,志愿者们还组织了其它各具特色的支教活动。

该校赴湖北公安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志愿者们将荆楚文化作为特色课程带给了“希望家园”的留守儿童。他们为孩子们介绍了楚文化的丰富内容,并通过楚国祖先的奋斗故事让孩子们明白只有自强才能自立的人生道理。

实践队员给小朋友们讲述楚国的由来。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张进摄

在安徽安庆潜山县,支教志愿者们不仅根据当地天柱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开设了基础地理课,还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丰富了体育课内容,兔子舞、跆拳道、篮球、排球、羽毛球等齐上场。在多彩阅读课堂上,志愿者们还带领孩子们自导自演天柱山的神话故事--董永与七仙女。

此外,该校动医动科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还开展了关爱残障儿童的志愿服务活动。他们走进禧乐儿童康复中心,教孩子们学习、说话,同时开展了对残障儿童关心程度的社会调查,希望能进一步引起社会对残障儿童的深度关怀。

珍视文化遗产,守住我们的“根”

弘扬传统文化,是该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另一个重要主题。该校信息学院赴扬州社会实践团队对当地的剪纸文化进行深入探访和研究。实践团队通过问卷调查、采访当地居民和名间艺人、参观剪纸博物馆等方式了解到,现在只有少数的高龄民间艺人还掌握着剪纸这项工艺。

实践队员在扬州街头调研。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张进摄

在浙江省仙居县皤滩古镇,该校社会实践团拜访了仙居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针刺无骨花灯”唯一的省级继承人王汝兰老师,向她了解了无骨花灯的保护传承情况,并在她的带领下参观了无骨花灯的制作工序。探访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民族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个民族的生命记忆和活态基因,全社会应当加以重视和保护。

水产学院的同学们对荆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进行调研。从斑驳的古城墙到古老的博物馆,实践队员们感受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也向全社会发出了呼吁:珍视文化遗产,守住我们的“根”。

编后语:实践育人的道路上,华中农大的师生们早已将汗水抛洒在广袤的大地,身影出现在了最需要的地方,他们在耕读的路上且歌且行,弦歌不辍。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