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华农人物 > 正文

【创业华农人】“长江学子”于永耀:用知识改变命运

核心提示: 于永耀,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的一名硕士毕业生,如今已转博。2014年,他凭借自己的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敢闯敢干的魄力,与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合伙创建了武汉华淞水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他将自己所学有效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尽可能挖掘出知识的价值,印证了“知识就是财富”。

长江学子颁奖照片
长江学子颁奖照片

(图文|研究生院通讯员任晓静 张楠)2015年6月,于永耀经过新华网承办的“武汉农商杯”第二届长江学子评选活动,荣获“长江学子创新奖”。 “长江学子”优秀大学毕业生评选活动旨在通过评选表彰在学术创新、自主创业方面成绩优异、表现突出的优秀学子,发现人才,激励成才,鼓励创新,引导创业,充分展现当代大学生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

此次湖北省共评选出20位在创新创业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优秀人才,于永耀是我校唯一获此殊荣的同学。他是CEO,是技术宅,是创业先锋,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学霸”。在掌声中,他仍清醒的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他说“我不是leader,我是科研人”。

“学一行,爱一行”

“大一那年我是调剂来到水产学院的,那并不是我的初衷。但是既然选择了这个专业,做不到爱一行,干一行,那我就选择学一行,爱一行。”

一心想学医,却没能如愿上第一志愿选中的学校的医学专业,而补填志愿的时候只有华农的水产养殖专业比较合适。于永耀当时心理落差特别大,父母也不太看好这个水产养殖专业,觉得好不容易考上一所大学,却是学养鱼的。但是最后他想通了,坦然接受这一切。他改变了原先的想法,觉得不管学什么,只要学得好,行行出状元。

大学期间,他不仅在专业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担任多项学生工作,还多次参加创业实践,勇于争先。在专业成绩几乎全优的同时,他大二就进入了实验室参与专业的课题研究,先后完成了“大学生科技创新(SRF)”“国家创新性实验”等项目。

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他选择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选课的时候,他特地选了生科院的课程。走进教室,一片陌生的面孔,于永耀却不觉得尴尬。课上认真听讲,课下向授课老师和同学虚心请教。“学科之间是相通的,研究到了一定的深度,研究方法是可以互相借鉴的,只是对象不同。有些技术在他们院已经很成熟,我需要用到的时候直接借鉴就行,避免再去费劲地琢磨。”他希望能在生科院的课堂上,学到更多不一样的知识。

硕士期间,在导师的悉心教导下,他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青年教师基金等项目,认真完成自己的实验课题,共发表论文14篇,以第一作者被SCI收录6篇,中文核心两篇,国家专利一项,同年级综合测评第一。

创业路上艰辛多

“创业刚开始的时候,最头疼的事情就是资金问题。没钱的时候,我们几个合伙人蘸着老干妈啃馒头,过得特别苦!”于永耀回忆说,“后期资金问题解决后,销路又成了最大的问题。创业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艰辛的历程,很多时候还少不了被别人质疑。”创业路上艰辛多,于永耀创业的成功是父母的支持、国家政策的扶持以及朋友的帮助和老师的指导,多方面作用力支持的结果。

2009年大二暑假,当别人还做好计划时,他已经奔赴广东海大集团实习了。正是有了这个经历,之前对专业前景不了解的他,看到了本专业的潜力。2010年,他分别赴湖北新洲渔场等进行了生产实习,对本专业兴趣大增,创业的念头也慢慢萌发。后来,他加入了朋友创办的小型种植公司,后因融资、经营管理等问题以失败告终。但这件事情并没有打倒他,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他总结失败经验,“后来,我决定从水产养殖方面入手,学了这么多年的东西不能白学,而且这方面的技术在我们学校已经很成熟了,又可以找老师做技术指导,资源很丰富,我为什么不利用起来呢?”

于是,在2011年他为学习泥鳅的池塘养殖技术,奔赴江苏、浙江等地,观察实践,打工学习;本科毕业以后,他保送成为专门从事泥鳅繁育与育种研究的老师的研究生,在开展“我国泥鳅种质资源调查”课题研究的同时,走访了众多省市菜市场,进行泥鳅等水产品的市场调查。他说:“只有技术过硬,企业才能真正在行业中生存下来!”

2014年1月,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正式成立了武汉华淞水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是集水产养殖、有机蔬菜种植和水果种植为一体的小型高新科学技术类企业。

实验中的他
实验中的于永耀

怀揣感恩之心,带动家乡致富

“农民只种田收入太少,每年也就几千块钱,我希望能用自己所学帮助他们,改变现在的低收入种地模式,给他们引进新的农业经营模式,希望对改善家乡的贫困状况有所帮助。”他怀揣感恩之心,带给家乡人“适应现代化政策,做现代化农民”的新理念,希望能带动家乡致富。

“现在我们村大都是老人和孩子,年青人基本都出去打工了,如今外边的钱也不好赚,有的辛辛苦苦也赚不了多少钱,我希望我们村能发展自己的产业链,把那些年青人都吸引回来,发家致富。” 于永耀说这些话时有些激动,他希望能尽自己所学改变自己家以及相邻们的家庭经济状况。

他积极找当地农村合作社,建立了水产服务中心,无偿为养殖户提供繁育、养殖技术、疾病防治等方面的服务,以自己作为桥梁,连接家乡养殖户和水产养殖专家两方,为家乡养殖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他的工作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他还设想在家乡挖温泉,发展以温泉为主要业务的旅游业,用温泉水再养泥鳅,形成产业链,更好地发展当地的经济。

朋友多了路好走

“去二运排球场问问,大家都知道有这么一个‘年龄最老’的‘3Y’(球衣上印着的名字)。”他的身影经常出现在球场上,有时也能在清晨看到他跟着队员一起训练。“打完球,我们经常一起去奶茶店坐坐,聊聊学习和生活,可能也没什么事情,也就是一起打发时光。”打排球让他认识了很多朋友,而除了排球场,跨专业选课的课堂上等,都让他结识了很多来自不同专业的朋友。这些朋友正是他科研和创业路上的好帮手。

大一时,于永耀是班上的学习委员,自然地承担了“复习好帮手”的角色。查找复习资料再共享,他不想任何一个人落下。“我觉得大家都学好比我自己学好更重要,但是首先自己需要给大家做一个好榜样,这样才能带动大家。”说这话的时候,一脸的真诚。也正是他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让他的人缘很好,大家都愿意跟他做朋友。

公司创办后,于永耀做着科研任务的时候,不时接到有关公司事务的电话。他抽不开身的时候,朋友会主动分担。也正是这个原因,他才可以兼顾公司和科研,一样不落下。“其实公司和科研事情这么多,我怎么做得过来呢,都是靠导师和朋友的帮助。”于永耀充满感激地说。

生活中他
生活中的于永耀

不愿做leader的创业人

“将来我一定会找一个合适的leader来管理公司,而我自己会带一个科研团队,靠技术把公司做强、做大。”于永耀描述着自己的蓝图,而这个蓝图里,他并不是leader,他更愿意担任一个“诸葛亮”的角色。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于永耀认为这个很重要。而他自己并不喜欢应酬,也没有做一个leader的野心,他更像个“技术宅”,而不是“CEO”。

自始至终,尽管是创业人,于永耀最关注的还是技术。硕士到博士,他的研究方向从泥鳅的养殖到泥鳅的疾病防疫,似乎是在走一条纯科研的道路。“实习的时候,竟然看到长牙的泥鳅,泥鳅一般是不长牙的,这个发现让我很惊讶。”提到这个,他的眼里透露出一个科研人员的纯真。而他对于养泥鳅的具体条件和注意事项,也胸中有丘壑。关于沟要挖多宽多深,温度怎么控制,泥鳅常见的疾病症状,泥鳅的食性等等,他如数家珍。

“我觉得一个公司的核心是技术,你看苹果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技术。我也不怕新的leader会攫取我们现在的成果,我们有技术在什么都不怕。”于永耀很自信。

目前,于永耀已经转博,谦虚谨慎的他觉得自己的专业知识还不过硬,想把公司发展的更好,技术是第一位,他需要进一步地巩固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在未来的科研和实践道路上努力完善自己,怀抱一个感恩的心,在摸索中奋勇前行,不断迎接每一个崭新而艰难的挑战。

(审核人:李洪亮)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岳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