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媒体华农 > 正文

【长江日报】华农学子10年接力服务老人

善举引周边院校社区学校居民纷纷加入

核心提示: 昨天是重阳节,武昌东亭社区复兴养老院的老人们收到了华中农业大学志愿者们的礼物——“志愿服务永久基地”的签约。从2005年到如今,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的志愿者们,已在这里走过了志愿服务的10年。

华农敬老院  徐朋飞供

记者郑汝可通讯员於琦谢子凌刘涛

昨天是重阳节,武昌东亭社区复兴养老院的老人们收到了华中农业大学志愿者们的礼物——“志愿服务永久基地”的签约。从2005年到如今,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的志愿者们,已在这里走过了志愿服务的10年。

养老院来了一群“小朋友”

“我们是一所民办养老院,走到今天,多亏了这些好心人。”武昌东亭社区复兴养老院院长刘艳红介绍,养老院创立于1987年,最初是武钢伤残儿童教育康复学校,地址在青山。后来几次易名,从福寿养老院发展到今天的模样。

刘艳红说,2005年之前,就有华农学生陆续过来。最开始只是零零散散几个人,后来每次都是一个团队,这一做,就坚持了10年。

徐朋飞从2010年开始加入到团队当中。他回忆,彼时养老院还在青山,一个周末,徐朋飞跟着学长学姐,一行20多人去志愿服务。

“第一次走进养老院的情景,永远忘不了。”徐朋飞回忆,养老院有些破旧,屋里还有些霉旧味。看上去很冷清,老人们都各自晒着太阳,几乎没有交流。

当徐朋飞们上前和老人聊天,有些老人“认生”,不理不睬。学生们就给老人读报纸,表演节目,做手工……老人们开始放下戒备,被孩子们的活泼热情逗得开怀大笑。

不知不觉走到第10年

2011年,华农在养老院挂牌成立志愿者服务基地,当初较为松散的“团委实践部”,逐渐被“青年志愿服务中心”代替。时任辅导员的任超老师回忆,学校还主动拨付了一批资金,支持学生们在养老院的活动。

徐朋飞说,最开始志愿服务时,也遭受过老人家属的误解。当时,有人说学生们就是作秀。但后来,参与人渐渐多了起来,再也没有人质疑了。

“跟老人聊天其实很感动,”徐朋飞还记得,有一位老爷爷,80多岁,跟学生讲自己母亲在武汉会战时,被日本军机炸死的故事,“好多女生都听哭了”;还有一位奶奶,因为精神不太好,看到有人来就去开门,整天乐呵呵的……

徐朋飞觉得,是老人们的孤单,支持他坚持把这件事做了下去。“现在想想,心里有些成就感”。

新生接过学长的接力棒

“学生们一来,有的老人就高兴地问,是不是孙子孙女来了!”刘艳红说,老人们都很欢迎华农的同学,每次都会在门口迎接他们。她说,大学生们的志愿服务,也算是给老人的一丝安慰。

刘艳红说,从第一批的华农学子,到现在,周边的其他院校、社区的学校、居民们都开始加入进来,“他们不少是被学生们感染了,”刘艳红说,同学们做的是一件平凡的事,但坚持了10年,造成的社会效应就不可估量。

“这样的志愿组织在学校有很多,”任超说,志愿服务是华农的校园传统,学生们日复一日做着一些微不足道的好事,影响了自己和身边的人。10年只是一个小结,是新的开始。

18日养老院的现场,第一次参加志愿活动的新生罗姿告诉长江日报记者,一位86岁高龄的奶奶见到她的第一句话是:“乖孩子,你又过来了,辛苦了吧。”罗姿说,奶奶一定是把她错认成了以前的同学,“我以后一定还会来,接起学长学姐们手中的接力棒”。

相关阅读
关键词: 植科院 志愿者 老年
责任编辑: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