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华农人物 > 正文

【戍边华农人】赵震宇:援疆60载,只为真菌(4)

核心提示: 长期以来,我校坚持戍边卫国工作,并将其开展得扎实有效,这体现了一所农业大学应有的责任与担当,期间涌现出“葡萄奶奶”“大山深处好警官”等一批先进模范人物。今天,让记者带您走进新疆农业大学退休老教授、著名真菌学家、植物病虫害专家赵震宇,一起感悟一个老校友的不平凡的戍边卫国华农人的精彩人生。

戍边新疆:一个甲子结缘真菌

真菌(Fungus)一词,源于“拉丁文”(fungi),原意是蘑菇。野生蘑菇真菌是生物界中很大的一个类群,世界上已被描述的真菌约有 1万属12万余种,据载,中国大约有4万种。

这个简单介绍的背后,是赵震宇及其他真菌科学家为之奋斗一生的结果。

刚来到八一农学院不久,赵震宇便开始了科研教学历程。刚刚建校的八一农学院条件比湖北农学院更差,学校连实验用的标本都没有。赵震宇和教研室4个同事想尽一切办法收集标本:“搜腰包”,把每个老师上课讲义中的标本全部奉献出来“救急”;“刮地皮”,加班加点到附近的农田采集,连枯枝落叶也不放过;“撤衣角”,即向他人求援,让他们拿出珍藏标本。

IMG_20151111_0003
赵震宇指导八一农场林业病虫防治及真菌生长实习

IMG_20151111_0005
1983年,赵震宇在实验室研究真菌

标本搜集的差不多的时候,赵震宇发现即使这样,上课也还是很费劲,他们要把26台显微镜提到教室,零下几度的日子要持续几个月,显微镜上沾满了白霜,还需要生炉子加热增温。

那是一个艰苦创业的年代,没有解剖针,赵震宇用绣花针插在筷子上代替,用电话线里的钢丝代替白金耳柄,看似“土里土气”的简易工具,在教学中派上了用场,他们也为自己的“发明创造”感到“得意”。

一切步入正常之后,赵震宇便开始了他的真菌科研之路。在苏联“老大哥”的带领下,赵震宇先后实地考察了天山东部木垒区、哈密林区、阿尔泰山区、青河林区,历时4个月,了解新疆主要林木病虫害,与此同时,赵震宇还留心观察真菌类型和生长条件。

赵震宇曾表示,在1984年以前,从来都没有暑假,他跑遍了天山、阿尔泰山、巴尔鲁克山的主要林区,无数次走进准格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噶顺戈壁和布尔津沙漠,采集了大量真菌标本,并在搜集的基础上,亲自制作标本合计250余种1000余盒,绘制挂图100余幅,石蜡切片120余种600余张,拍摄影像资料300余种700多幅,显微镜照片1000余张。

IMG_20151111_0006
90年代,赵震宇笔耕不辍,奔赴田野调查真菌

以新疆真菌为研究对象,赵震宇治学不断取得成果,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他先后编写出版了《新疆白粉菌志》《中国真菌志》《新疆西甜瓜病害》《新疆杨树病害》《植物病原真菌学》等14部专著,即使在退休后,也还集结出版了《新疆荒漠真菌识别手册》《新疆的野生蘑菇》等5部著述,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真菌研究论文50余篇,可谓著作等身。

自然,付出之后是满满的收获,赵震宇曾荣获自治区人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三等奖2次,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1次,自治区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1990年获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88年被评为自治区优秀专家,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然而,在赵震宇看来,真菌的研究远远没有终点,他的真菌研究梦想还在持续,如今87岁高龄的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还要继续走的科研之路。退休后,他写了5本书,他说,如果时间允许他还要把《新疆的真菌研究》写出来贡献给新疆。他还有一个梦想,建立一个植物病虫害和真菌的专题网站,提供给植物保护的工作者们,让科技世世代代传递下去。

上一页 1 2345下一页
相关阅读
关键词: 农人 真菌 赵震宇
责任编辑:蒋朝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