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雏雁翔长空:第二课堂建设的生科样本(2)

核心提示: 华农的学生能去国际大赛夺金,学理科的学生也会唱歌,学生物的学生也能玩转数学建模,生科院学生科技创新和人文素质培养方面一系列好成绩的背后,是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了一条“培养兴趣、鼓励梦想、打造团队”的第二课堂建设之路。

梦想是最强的力量

2013年,他们提出“安全的移动疫苗工厂”构想,让跳蚤成为移动的“注射器”将能够生产狂犬病疫苗的工程菌注入流浪猫狗体内,从而解决流浪猫狗的狂犬病问题。2014年,他们从《盗梦空间》得到灵感,提出“可重连回路”思路来解决当今合成生物学所面临的两大难题:基因回路过于复杂对宿主菌带来的“过载”及“信号串扰”。2015年,他们提出“虚实混合细胞”,以震荡来代表两个系统的生命活动并以光为介质将两者结合。这不是某位科研大牛的最新科研成果,而是一群本科生参加iGEM比赛时独立提出的创新梦想。梦想是催化剂,是学生聚在一起拼搏的共同信仰。

因为梦想,使人勇敢。数学建模俱乐部的李玥提出,“我们是做生物的,但同样可以搞好数学建模。”也正是这种硬气,让这群学生硬是从数模的门外汉一步步走上了国赛的舞台并屡创佳绩。iGEM团队用行动证明:“身在华农,我敢去和哈佛、麻省理工、牛津、东京大学的学生比拼。”研究过程中遇到“山穷水尽”的时候,2014年参赛团队的李思奇曾给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的教授们狂发邮件,甚至在动科动医学院门口一个个堵老师问问题。那段时间,韩以超的电脑桌面布满了100多篇文献的图标。

因为梦想,让人成长。与大多实验室的学生不同的是,iGEM团队并非在教授的“保护伞”下成长,更多地则是发挥团队成员的自主创新能力,独立策划和完成实验,迸发出新的火花。以备赛最重要的选题为例,2014年3月初,iGEM内部开展了一次“头脑风暴”。改造蓝藻防止水华、发酵废弃的羽毛来制造“羽毛餐”、细菌盗梦空间……成员们共提出了23个想法。“头脑风暴”后,大家各自组队,选自己感兴趣的想法去做项目。每隔一段时间后会有答辩会,成员们汇报自己小组的进展,邀请老师参与商讨。直到6月初,23个项目才筛至2个,月均否定7项目,“每个项目被pass掉都有很多人心碎,这个过程非常难过。”罗旭东说,“但与此同时,也正体会到自己正在一点点破壳成长”。

学生有梦想,学院怎么做?生科院给出的答案是:学生的梦想就是我们的追求。不拘泥于能否获奖、能否有成果,培养学生是学院始终关注的首要问题。2013年4年,学院领导在学习复旦大学人才培养工作经验时接触到iGEM比赛,回来之后召集相关老师和学生一碰头,决定鼓励学生去参赛。当时,学院师生对比赛规则完全是“门外汉”,准备时间比别的参赛队伍已经晚了半年,队员、选题、实验室、资金都未落实,有的高校同行替我们“捏把汗”,建议“第一年别去参赛”。但学院依然决定支持学生去国际舞台试一试,“你们负责做好项目,资金和实验室院里会全力支持!只要大家有收获,能否获奖尽力而为就行。”

为了帮助学生实现梦想,学院三年争取到近百万元经费支持,从全校范围内聘请最强教师顾问团,提供100余平米的学生创新专用实验室,为iGEM解决了全部后顾之忧。在本科阶段大力推行的SRF课题立项、理科基金科研项目都为本科生接触科研搭建起广阔的平台,不拘于能否取得科研成果,更注重让学生接受科学系统的科研训练,使学生成长为知识面广、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团队是成功的法宝

“我们团队······”在采访的过程中,这句话已经成为了三个团队受访同学默认的开场白。聚在一起的学生们,产生了1+1>2的神奇效应,“我们”已经远远超过了“我”,成为了大家考虑的首要因素。

团队是“陪你一起疯”。数学建模俱乐部的同学们每次模拟考试结束一起约狮子山看日出,通宵训练后一起去吃桃园食堂的第一笼包子,熬夜熬不住了一起在机房嗨着或狂野或抒情的歌曲提神……即使是最疲惫的时候,他们也让自己充满着正能量。“该拼的时候就要拼,大家都在努力,自己没有懒惰的理由。”生科1303班马祎这样说道。有了团队,兴趣和爱好才能更持久。

团队是“一个都不能少”。合唱曲目的演出,最终展现出来的是一个声音,但在排练的时候,却一个都不能少,否则最终呈现出的就很难是同一个声音。2015年学校合唱比赛前夕,合唱团中硝烟味弥漫,每位团员都迫切希望拿下五连冠,但比赛曲目《太行山上》的排练效果并不理想,团员们的音色始终无法完美融合。团长提出在“五一”小长假临时进行加练,没有一位团员提出自己因私事无法参加训练。事后段卓男了解到,其实曾洁等几名团员早已订好了回家的车票,但为了将歌曲演绎得更加出色,她们悄悄退掉了自己的车票,留在学校参加训练。

在团队建设方面,学院提出“搭台而不唱戏,指导而不包办”的工作理念,探索出了一条“围绕一个共同兴趣、依托一项重要赛事、打造一个学生团队、资助一定活动经费、提供一处活动场地、遴选一批骨干成员、培养一批梯队成员”的团队建设经验,把团队骨干纳入学生干部体系管理,为每个团队划拨自由支配的团队建设经费,提供专门用房给团队使用,全面支持学生团队建设。除了上述三个团队,Dō剧社、EITS英语俱乐部、生物工程俱乐部等优秀学生团队如雨后春笋般活跃在第二课堂。

“狮子山不高,但站在狮子山顶,一样可以成为立己达人的创新达人!”越来越多的学生,正在学院的引导下,进入到第二课堂的“朋友圈”中,感受到雏雁结群翔长空的魅力。

审核人:赵小剑 金安江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