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学术交流 > 正文

中国农科院刘文德来校讲稻瘟病机理

核心提示: 12月14日下午,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刘文德研究员应邀做客我校“三农讲坛”,作了题为“稻瘟病菌与水稻分子互作研究进展”的专题报告。

南湖网讯(通讯员 李松鹏)12月14日下午,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刘文德研究员应邀做客我校“三农讲坛”,作了题为“稻瘟病菌与水稻分子互作研究进展”的专题报告。姜道宏教授以及植科院研究生共计120余人聆听了报告会。

刘文德首先介绍了稻瘟病的危害以及病原菌和寄主植物分子互作层面的研究热点。他表示, 要想有效地防控植物病害,把握其病害循环很重要。他以稻瘟病的病害循环为切入点,重点阐释了分生孢子萌发、释放孢子粘液、形成芽管 、产生附着胞、侵染钉刺入、侵染菌丝生长等六个循环过程,并结合其与水稻的分子互作机制做了重点阐述。

刘文德讲到,水稻抗稻瘟病机理,主要是蛋白翻译后修饰,如泛素化和乙酰化等,其中植物E3泛素连接酶与抗病防卫反应密切相关。另外他认为,研究稻瘟病菌的效应蛋白既是难点又是热点,这对稻瘟病的有效防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互动环节,植物病理学教研室李国庆教授问:“传统观点认为稻瘟病是气传病害,分生孢子借助气流进行扩散侵染。而您指出该病害是根部侵染的系统性病害,和气传相比,哪个扮演的角色更重要?”刘文德回答,“现在已有研究表明发现,稻瘟病确实可以进行根部侵染,相较于气传病害,作为土传病害的广泛接受度和认可度现在还不高,还需进一步的研究和阐释。” 

【人物简介】

刘文德,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水稻、玉米真菌病害致病机制及防治策略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发现稻瘟病菌识别水稻表面蜡质信号的分子机制,近年来对泛素化、乙酰化、去乙酰化等蛋白翻译后修饰调控水稻与稻瘟病菌互作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相关研究结果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PLoS PathogensPlant Cell等杂志发表论文20多篇。目前兼任中国植物保护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等职。

审核人:李志强

责任编辑:姚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