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子新院士作报告(供图 周四维)
南湖网讯(通讯员 赵梦霖 许丽琼)12月16日下午,由研究生院主办的狮子山导师学校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一楼报告厅举行。我校杰出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邓子新以“透过科研案例,浅议科技创新”为主题为现场200余名导师和研究生上了生动的一课。
“捂热”“冷门”,求索新领域
报告一开始,邓子新从DNA上硫修饰的科学发现展开,剖析了如何将一个冷门领域“焐热”:关注“冷门”探索,发现学科生长点,催生科学新领域,思考科学价值观。他通过这个“冷门”案例告诉大家,要正确对待研究中的挫折和坎坷,大海捞针式的探索、面对同行不断质疑、资金申请困难、影响因子不够、引用率低等障碍。“越是非共识项目,也就越是对自己创新毅力和执着精神的考验。”他说。
邓子新补充道,非共识研究的成功通常是“出人意料”、令人大开眼界的,意外的成功通常伴随着更可观的科学和社会影响,如来自国际权威刊物对DNA硫修饰研究的精彩点评、DNA硫修饰发现已经写入专著和教科书,在科研领域产生了极大影响。
“热门”“淘金”,敢入“深水区”
邓子新以南昌霉素、井冈霉素、杀念菌素3个抗生素的发现为例,阐述了从“热门”中“求延伸”“找盲点”“挖瑕疵”的科研方法。他认为,在“热门”中淘金,是“乐中有苦”的,要在被大家忽略的微小异常中寻找灵感,越是热门的东西就越有可能遗漏下有价值的“钻石”。他认为,实验室是个“游泳池”,敢涉难题就是敢进深水区,日后才敢下海。实验室的积淀是不断创新的源头,学会通过创新性研究的一个个全过程“铸造” 自己。同时,他也鼓励大家,“要乐于找人挑刺,善于自我挑刺,更要敢于挑别人的刺。”
报告结束后,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韩鹤友作总结,他从两点水的“冷”到四点水的“热”,中间要用三点水的“激情”贯穿。他说,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前沿报告,更是一个科研方法论的报告,希望能在学术研究创新上给大家带来启发。
据悉,狮子山导师学校是2015年我校“导师建设年”实施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帮助研究生导师了解国家和省有关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方针政策,培育导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强化导师履行岗位职责的意识,提高导师指导研究生的能力和水平。目前,已组织开展了2015年石河子大学研究生导师培训班和部分专家报告,今后还有系列专家报告陆续开展。
【人物简介】
邓子新,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我校优秀校友。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武汉大学药学院院长,武汉生物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主要从事放线菌遗传学及抗生素生物合成的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先后主持30余项国家级和国际合作项目,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100余篇研究论文。
审核人:范金凤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