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图冯玲睿 丁文杰)
南湖网讯(通讯员 吴池)12月23日下午,我校华农成果品鉴团一行15人,在水产学院院长王卫民带领下,来到湖北省黄冈市团风百容武昌鱼养殖基地,共同探访武昌鱼的养殖秘密。
认识鲂类,鉴别武昌鱼
“产樊口者甲天下”“鳞白而腹内无黑膜者真”,古时这样描述武昌鱼的生物特性,王卫民边走边介绍道,现在的武昌鱼是鲤科鲂属,特指团头鲂。区别于背鳍硬棘较长,显著大于头部长度的三角鲂,早在1955年,时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所研究员易伯鲁(后任我校教授)就对鳊鲌鱼类进行专题研究后,将这两种外形相似的鲂鱼区分开来,把背鳍硬棘较短,约与头部长度相等的武昌鱼命名为团头鲂,“从此,武昌鱼在生物学上就得以与其他鲂类区分”,有自己独特的生物特性。
黄冈市团风百容武昌鱼基地的工作人员已经提前将团头鲂、三角鲂等几种不同生物性状的鱼类摆放整齐,供大家参观鉴赏。王卫民直接从水盆中抓起一条武昌鱼,向大家介绍到:“头小、口小且为口前位,臀鳍较长,尾柄短,尾鳍分叉深”,这是直观上武昌鱼的特征。此次同行的宋博士介绍:“武昌鱼体扁侧,呈菱形,腹棱不完全。背隆起明显”与鳊鱼细长的背棱比,这是所有鲂类较突出的特征,也是武昌鱼的生物表象。
“日常生活中人们无需进行鱼种鉴别,那么今天还在对武昌鱼进行生物学鉴定是否具有实际意义呢?”王卫民介绍道:“鉴别鱼种对武昌鱼的育种繁殖推广有重大意义,在目前的研究中,我们用分子标记的方法为武昌鱼建立生物基因数据库,今天武昌鱼已经进入第四代培育期了”这为武昌鱼在生物学上的鉴定研究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走进基地,揭秘现代养殖
“处水势回旋,深潭无底,渔人置罾捕得之,止此一罾味肥美”这是《武昌县志》中记载的武昌鱼捕食之地。显然,通过现代养殖技术的不断改进,武昌鱼已经可以选种,在专业化的水产养殖基地进行大规模生产。水产基地的刘总介绍道“工作人员先在孵化见将鱼卵进行孵化”,现代孵化器可以可控地调节温度,配以适当的营养物质。“在孵化期,工作人员会选择喂蛋黄。”不少成员产生疑问“武昌鱼不是草食淡水鱼吗?”王卫民教授分析:“蛋黄与鱼卵本身的生物属性一致,所以喂食蛋黄会使鱼卵孵化更快,生长更好,食草这种鱼种本身的基因性状会在鱼卵长大后得以体现。”
鱼卵孵化后,鱼苗便可从孵化器移到暂养池,“现在正是暂养阶段,喂养的饲料也从蛋黄变为蛋白质以及粉状纤维,这种纤维素与水草的营养成分类似,可以充分满足小鱼苗的生长需要,提高其存活率。”基地负责人刘总介绍到。品鉴团成员问:“暂养的水质要求是否比较高呢?”。刘总表示暂养阶段考虑缺氧率,目前处于冬季,池里氧气比较足,周期性换水即可,夏季则需要活水供应。较为稳定的暂养阶段过后,便可以投入湖泊基地,进行露天养殖。武昌鱼多产在5至8月,这样的养殖方法也使得原产于长江中游一带通江湖泊的武昌鱼现已推广到全国各地养殖。
随后,一行人又来到露天养殖基地,目前正处于休渔期间,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了当地环境,团风百容水产基地靠近长江中下游,周边水草丰茂,环境适宜,且采用自动投饵机,定时定量喂食,“这种半野生露天养殖法使得武昌鱼生长较快且口感较好,一举两得。”王卫民介绍。据悉,我校每年都会组织学生来该基地实践,对鱼种进行数据记录,观看鱼种生长情况等都是必修的功课。
走进厨房,品鉴武昌鱼
北周庚信诗云:"还思建业水,终忆武昌鱼",唐代岑参诗曰:" 秋来倍忆武昌鱼,梦魂只在巴陵道"。毛泽东在品尝过武昌鱼的美味后,更赞叹道:“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王卫民深情地说:“武昌鱼之不仅文化底蕴深厚,更蕴含了几代人的情感。”
整体参观结束后,团风百容养殖基地的厨师们为大家烹饪了几道武昌鱼美食。“红烧武昌鱼色泽金黄,脂肪肥厚,肉质细糯,油润爽滑,味道异常鲜美;清蒸武昌鱼鱼肉肥美细腻,汤汁鲜浓清香,保持原汁原味;油焖武昌鱼,鱼色有光泽,皮酥滑,肉肥嫩,汁稠浓,味鲜美,咸甜中略带辣味。”此次武昌鱼品鉴活动不光让成员们大开眼界,更让大家一饱口福。
本次品鉴活动不仅是一场识鱼大赛,更是一趟科学之旅,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我校武昌鱼科研成果,让武昌鱼的文化底蕴、科学魅力、独特风味传播得更广,成为华农的独特印象和武汉这座城市别样的城市名片。
据悉,华农成果品鉴团是隶属学校新闻中心的学生团队,成立于2015年10月,现有成员20名。品鉴团以华农成果“六个一”为重点,通过品尝、观赏等方式探寻感知华农科研成果,以文字、摄影、绘画、播音等形式,在国家科技传播一线专家的指导下,进入科研基地参观品鉴,并与我校科研专家面对面交流,向全校师生和外界社会展示华农科研成果的魅力。
审核人:丁玲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