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思再论中西方绘画
讲座现场(供图李睿昌)
南湖网讯(学通社记者 邓茜 李爱英)5月13日晚,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京剧学者、剧作家翁思再教授第三次做客狮山讲坛,与同学们一同分析中国的抒情模式,兼谈中西艺术差异。
绘画:写意与写实的差异
翁思再以一东一西两个广告引出自己的观点,即西方艺术以逻辑判断为主,东方艺术以借用情感为主。谈及中西方的绘画,他认为西方多写实,常运用透视、调节比例的方法,在油画平面上画立体,效果非常的逼近实物,如《蒙娜丽莎》。
他用李可染的《万山红遍》阐述自己对中国画的看法,即中国画不画实物,作者根据自己的想象,可能会运用夸张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所以作品与现实有一定的差距。正是因为中国画中的夸张,才让他人对此画印象深刻,“古画画意不画形。欧阳修的这句诗很好的概括了中国画的特点,”翁思再说,“西方画形似,而东方画神似。”
表演:虚拟与现实的对比
关于舞台表演,翁思再认为,西方的舞台样式,是“要打破第四堵墙”,即把观众的墙打破,让观众看到表演者真实的生活。而中国却不同,京剧表演在于虚拟。他用《雪花飘》男主的一句“如果舞台上下雪了,要我表演什么?”的台词来说明中国舞台表演可以将其变形,他又在现场放了《拾玉镯》的片段,京剧中的女主只用了一把椅子,通过自己的想象,用婀娜多姿的肢体动作去表现出入屋子、喂鸡、数鸡、找鸡、做针线等剧情,进一步说明东方虚拟的舞台传统文化。
“《三岔口》将虚拟这一表演方式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翁思再感叹道。扮演刘利华和任堂惠的二位演员在只有一桌二椅的灯火通明的舞台上,却能生动地表现出摸黑打斗的真实感觉,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一套虚拟的程式化的动作。
诗歌:含蓄与直白的碰撞
“中国的诗歌有着抒情的传统”,翁思再说道,“正所谓诗缘情,而《诗经》作为中国诗歌中的佼佼者,其中的抒情手法不在少数”。他以《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句为例,与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著名爱情诗《雅典的少女》作为对比,讲述了中国诗歌的含蓄凝练。中国诗人在处理情感时一般不采用直接的抒情,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具有中国式特有古典意境美,而外国诗人多像拜伦一般,在诗中直言“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直接而热烈地倾吐出心中浓郁的爱恋。
谈及中国的抒情模式,翁思再精炼了三个特点,一为以简驭繁;二为自由时空;三是空白艺术。“要说天下什么地方最大,得数中国的戏台最大,百十里路,万千兵马,数十秒的功夫便在一方小小的戏台上演得活灵活现,全无地点和道具的限制”,他这样解释道,“京剧中的留白艺术在唱腔中也可见一斑,梅兰芳常常在一个很长的长腔中故意吃掉几个音节,令人出其不意,回味其中”。他分析道抒情模式有两个原则,即虚拟化和陈式化,中国的诗歌、绘画、京剧都离不开这两个原则。
嘉宾简介:翁思再,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京剧学者、剧作家,兼任中国戏曲学会理事。曾获中国新闻奖、全国现场短新闻奖。代表剧作有《道观琴缘》《玄奘出关》以及中日合作的舞剧《杨贵妃》等。曾在《百家讲坛》主讲《梅兰芳》《伶界大王谭鑫培》。
审核人:韩伟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