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网讯(记者 禾呈)初夏的建始,草木葱茏,空气中弥漫沁人心脾的气息。5月19-21日,副校长姚江林率有关学院专家教授和部门负责人又一次来到建始县,深入推进定点精准扶贫工作。走企业,访农户,到地头,进课堂,记者跟随专家们的步伐,见证了精准扶贫深度推进带来的变化和新气象,也感受着华农人在建始的担当和新作为。
校领导手头的“责任清单”
“建始的事,就是学校的事”“我们只帮忙,不添乱”“我们一直在思考应为建始留下什么?”姚江林副校长在19日召开的定点扶贫工作座谈会上郑重表示。校领导手头都有一份建始精准扶贫的“责任清单”,学校相关部门、学院都围绕着精准扶贫做文章。
到达建始的当晚,姚江林就向有关专家深入了解精准扶贫“责任清单”的落实情况,并与建始县有关领导会谈。19日,出席学校产学研基地揭牌和硒姑娘酒业投产仪式,见证产业扶贫校企合作结出的又一硕果;出席《猕猴桃实用栽培技术》首发式,见证第一部科教扶贫丛书发行;召开定点扶贫工作座谈会,听取各学院负责人、专家和建始有关部门定点扶贫项目进展汇报,见证多个扶贫新项目方案落地。20日,深入官店镇摩峰小学考察教育扶贫,看望支教团成员,提出深化教育扶贫的新期待;深入中组部第一书记驻点村——三里乡扎鱼口村实地走访,提出提升“111”计划成效的新举措。21日,驱车花坪镇大洪寨村调研冷水鱼产业发展,提出拓展农科教结合助推特色产业发展的新思路。
其实,这几天的行程很紧凑,马不停蹄,随处可见的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清单”,但当我们看到一个个精准扶贫的任务落地,一项项精准扶贫的措施见效,却又有一种风疾马蹄轻之感。
“硒姑娘”做出的“链”字文章
19日上午,我校姚江林副校长、建始县向红林县长以及县直单位负责人、技术专家、经销商及猕猴桃种植大户共同见证了我校产学研基地揭牌暨硒姑娘酒业投产。
牵手我校,建始的猕猴桃产业链越拉越长。硒姑娘酒业就是做的特色农业“链”字文章。该企业依托我校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成功研制出猕猴桃果酒和健康白酒。去年,占地50亩、总投资1.1亿元的硒姑娘酒业正式落户建始新城区产业园。短短9个月时间,建成800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生产设备安装调试到位,于12月26日试生产。目前,这一设计年产1500吨猕猴桃果酒及健康白酒、产值3个亿以上、吞吐5000吨猕猴桃鲜果的生产线正式投产,“硒姑娘”系列酒将于下月中旬正式上市。项目为引擎,基地连车间,以猕猴桃为主要原料的硒姑娘酒业背后连着的是2.5万亩猕猴桃种植大基地。
县长向红林表示,硒姑娘酒业是华中农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产物,凝聚了华农大的心血和汗水,倾注了华农大对建始的关爱。猕猴桃产业是广大种植户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硒姑娘酒的主要原材料,华农大以硒姑娘酒业为产学研基地,是校企深化合作的重要里程碑,必将扩大双方合作的广度、深度、力度,将为企业的重大技术攻关,重点项目实施,重要品牌培育起到引擎驱动作用,也必将开创出一条高校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促进产业转型的新路子。姚江林副校长表示,将加大建始猕猴桃基地建设和酒业开发力度,力争通过三到五年时间,把以猕猴桃为主要加工原料的“硒姑娘”酒业打造成全州、全省酒类行业的新名片。
蔡教授的田间“代表作”
19日下午,建始县举行《猕猴桃实用栽培技术》首发式,县直单位负责人、猕猴桃种植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百余人共同见证了此书的正式发行。建始县县长向红林在首发式上致辞称赞这部书是科教扶贫的“代表作”,是建始发展猕猴桃产业的“定心丸”。该书的主编是我校退休教授蔡礼鸿,这部书也是记录他扎根建始果业“所见所闻所感所悟”的“家珍”。
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我校从2013年开始,精心组织产业扶贫计划,针对建始县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安排产业培植专项,组建技术骨干团队,集中研究和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扶持当地产业发展。正是在产业扶贫计划的支持下,蔡礼鸿教授及课题组成员常年深入到建始猕猴桃种植较为集中的花坪、长梁、红岩寺、三里、高坪、业州等乡镇实地考察,长年坚持下到田间地头指导技术,与本地技术人员、种植大户、企业骨干交流,取得大量一手资料。在长期积累和思考的基础上,编著完成了该书,并由中国林业出版社正式出版,成为我校定点扶贫建始县系列技术丛书的第一本。该书分上中下三篇,中篇“猕猴桃实用栽培技术”包含了建园定植、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花果管理、病虫防治、建始猕猴桃生产周年管理历,让建始的猕猴桃种植有了自己的“教科书”。
首发式上,蔡教授为现场参加培训的种植和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赠书。他们纷纷表示感谢,盛赞这部书“沾着泥土,冒着热气”,是农民“看得懂、用得着”的好书!
“第一书记”刘文奎的扶贫日志
20日下午,我们来到三里乡扎鱼口村,这是我校“111”计划联系点,也是中组部第一书记派驻村。我校选派的“第一书记”刘文奎早早地来到村口迎接。他陪同姚江林副校长和建始县委副书记黄照林逐户走访贫困农民,与他们拉家常,鼓励大家靠双手发家、靠产业脱贫致富。
走访中,记者注意到刘文奎手上记得密密麻麻的笔记本,这是他的扶贫日志。一篇篇日志,记录了贫困户信息和扶贫政策要点,也记录了他实施精细扶贫的“四步曲”。
他说,作为村第一书记了解村情最重要,这是第一步。驻村后,深入农户详细倾听和询问老百姓的意见、想法和需求;仔细查看村民的房屋、生产和生活情况;详细摸清贫困户信息,掌握了全村第一手资料,也找到了村民致贫的“病根”:自然基层薄弱,种植结构传统、单一,村民思想保守,有发展产业意愿,但缺乏技术和销售渠道。
第二步就是引导农户发展产业,这也是“五个一批”脱贫的重点和难点。他说,如何发展产业,没有可完全复制的例子。经多方调研考察,该村确定了以甜柿为主导产业,以乌龙茶、高山蔬菜为辅助产业的发展路子。为解决村民短期收益问题,推出“在甜柿田里套种南瓜”。针对百姓所担心的技术和销售问题,引进了3家农牧公司,与村里签订技术服务和保护价包收协议,让老百姓低风险种植。积极争取县扶贫项目,申请了100亩甜柿产业示范基地项目、200亩乌龙茶发展项目;到鑫地源农业有限公司,争取了40亩南瓜发展项目。
产业选择难,让老百姓落实生产更难。他发现,村里大部分农户,祖祖辈辈都是种包谷和土豆的,让他们发展甜柿、南瓜,很多人是不信任的。他和村两委班子就挨个组做动员,认真解答疑惑,积极发动党员和种植大户带头行动;开村民大会,邀请扶贫办领导现场讲解扶贫政策,邀请企业负责人现场签订包收协议,逐步消除村民的顾虑。
让百姓愿意种,如何种好、种出效益才是关键,这是他的第四步。不仅要做引路人,更要做监督员和技术员,要做技术“明白人”,争取成为“专家”。他经常与专家、技术人员探讨技术难点和要点,努力把技术要领掌握透彻。在甜柿和南瓜种植过程中,认真指导村民按规范种植,根据地形地貌合理选择种植模式,及时纠正错误的种植方式,督促及时浇水,保障成活率;种植后,及时指导做好灭虫、防病,并免费提供农药。目前,村里的甜柿和南瓜长势好,成活率接近百分之百,逐步树立了老百姓的信心。
他的努力得到了村民的认可,也得到了上级的肯定。今年4月在“湖北省直单位选派第一书记暨驻村工作队队长示范培训班”上,作为中直机关选派的第一书记驻鄂唯一代表作交流发言。调研结束时,他向我们描绘了一张“美丽乡村”新蓝图:组建村里第一个果蔬专业合作社,以“农户+合作社+公司”模式把产业做大做强;对村庄进行整体规划,发展观光农业,提升综合开发效益;组建农机服务队,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加强村容村貌治理,把扎鱼口村建设成环境优美、村民富裕、和谐的美丽乡村。
我们有理由充满期待。
摩峰小学支教生的“三感”
研究生支教团作为学校定点扶贫建始的重要内容。自2013年9月至今,已有三届共计12名支教队员在官店镇摩峰小学进行支教服务。20日上午,我们来到摩峰小学时,细雨霏霏,但学生们笑靥如花,琅琅读书声在山谷回荡。
支教团的四位同学向与会学校和县、镇领导汇报了支教工作和心得体会。支教团队长周怡告诉我们,支教团成员很快完成了从学生到老师的转变,在教学上不断总结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徐瑞辅导的学生获得“自然杯”全国作文比赛一等奖,在去年期末考试和刚结束不久的期中考试中,周怡任教的六年级英语达到100%优秀率。支教团队创立的“阡陌学堂”至今已举办了20期,成为网络教学品牌,支教教师赵芸逸带领孩子们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网络春晚;去年10月,支教团获评团中央“镜头中最美支教团”称号。
摩峰小学向登双校长表示,支教团带给学校很多令人欢欣鼓舞的变化,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带来了信息化,带来了青春活力。我们注意到,摩峰小学的新校舍已基本完工,华农教育基金会捐建的“思源泉”微型水库已投入使用,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小学有了微信公共号,建立了家长微信群,“红领巾广播站”开播,架起了与家长联系的桥梁,传播着美好的故事……
在座谈会上,支教团成员谈了支教心得,他们对“责任感、成就感、幸福感”的理解和感悟,感人肺腑。张春晖说,这一年是在满足感和幸福感中度过的,我对支教和公益的理解更深入了,对“成就”这个词也有了新的理解,支教是需要带着情怀,带着爱心和善心去做的事情,是一个“良心”工程,是一个“以心换心”的工作。方俊说,我感受着被人们需要的快乐,这里大部分学生为留守儿童,孩子们遇到学习、生活、思想上的问题,会主动来找我们解决,向我们倾诉心中的快乐与悲伤,这让我真实感受到了“什么是被需要”。徐瑞说,支教工作充满责任,支教生活有苦有乐,一年的支教带给了我许多的感动和快乐,更多的是一种精神收获和成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