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杨光圣:岁月偷不走我的梦想

植科“硕果计划”第42节课开讲

核心提示: 5月20日晚,杨光圣教授做客“问学斋”,与同学们交流了自己在华农学习与生活的故事,畅谈自己的创立企业经历,分享了自己对梦想的坚持。

IMG_4645_副本
杨光圣与同学们合影(供图 王蔻

南湖网讯(通讯员 王先洪 黄青)5月20日晚,杨光圣教授做客“问学斋”,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梦想与坚持。

晚上八点,杨光圣冒着细雨从北苑向学生宿舍走来,来到荟七已经八点四十。他在门口浏览了一会儿宣传栏上的海报,然后收起雨伞,爬上六楼。来到活动室时,很多同学们已经落座了令他十分惊讶,原来同学们下课就直接来了。

他了解到参加交流活动的一部分是学院“硕果计划”的学生,对于“硕果计划”他还不是很了解。大家告诉他,这是学院为了培养“产业人才”而专门成立的虚拟班,已经开办两届的“硕果计划”现在有自己的文化、教室,课程体系也在不断完善,这是第42次课。“难怪学院把今天的座谈安排在晚上九点,原来是‘硕果’的上课时间,今天我是来上第十四节课了。”杨光圣笑着说,同学们也笑了。

窗外夏雨淅淅沥沥,杨光圣讲起了自己在华农的故事。他是农学80级学生,同班的还有张献龙副校长。那时狮子山只有三座楼、一条路,山下满是橘树。那时的华农只有五百名学生,秋天班上同学可以分到橘子,赶牛耕地还是必修课。学生活动最大的特色就是上山植树、下山推路。作为那个年代的学生,他和绝大多数同学一样,对专业充满了情怀和热爱,渴望用知识改变祖国。来自农村,九岁入学,通过跳级十八岁就进入大学的他,比同届人略年轻,但更有目标、更勤奋、更执着。狮山求学时候,他每天早上五点三十起床,先在半山腰上学习一个小时,然后跑步,接着和同学们一起做早操,准备上课。他十分喜欢思考,有着超越同龄人的成熟,同学们以为毕业后他会从政,但是他选择了读研,因为他本科的时候就认为杂种优势是遗传育种未来的方向,他想要去改变另外一个世界。

窗外雨声更厉,室内谈性逾浓。杨光圣说半生走来,有三件事让他很自豪。第一件是选择傅老师作为自己的导师。当时读研时,他果断选择了傅老师,一来傅老师所做的是遗传育种的未来,二来傅老师常常关心他,让他感觉很温暖。第二件是他根据我国油菜杂种优势的现状提出了杂种优势两性化的途径。第三件是经过几十年的工作,油菜团队已经选育了三十多个品种,国家审定的品种有十几项,占学校的三分之二。

当被同学们问及当初创立公司的原因时,他说这个要从研究生毕业后到德国留学说起。研究生毕业后,他去红安支教一年,回到学校后,他就和当时很多研究生一样公费到德国留学,曾经也想过留在国外生活,但是真正到了德国,他改变了最初的想法。他说:“我在德国生活,感觉中国人在国外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就是有一天我和两个中国医生走在街上,一群德国人围着骂我们。德国的遭遇深深刺痛了我,所以想回来贡献些什么。”回国后,刚好赶上国有企业改革,公司体制从国有向民营转化,同时感觉国内种子产业和国外相比非常落后,他作为科技人员,有责任和义务投入到这样的工作中。他说:“现在公司不算大,远没有达到改变产业、和德国企业竞争的地步。”

当谈到对年轻人的建议时,他认为年轻人首先要有一个很远大的理想,理想必须要远大,不能太容易实现,否则获得满足感后可能就会颓废。“第二是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走,不要想着有捷径。第三是不要突破自己的底线,一定不要突破底线!”他诚恳地说道。

最后同学们向他询问今后的打算时,他说:“我现在就想培养年轻一辈的人。至于我,将会在某个时候开始我的另一种生活吧。”

晚上十时十分,雨依旧在下,杨光圣走出荟七,从南荟路慢慢向北苑走去。

审稿人:陈志强

责任编辑:姚妤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