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狮山时评 > 正文

【言论】打造丰瞻的学术品格

再论华农的学术氛围与精神

核心提示: 优越的历史传承与积淀,方能成就厚实的学术实力;学校提倡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充足的后勤保障与支持,方能营造活跃的学术氛围;而学者本身的坚定、坚持与坚守,以及对学术的信仰,方能打造丰瞻的学术品格。

近几天,学校新闻成了学术圈儿内的“热搜”。基础学科再次发力,系列“大作”雨后春笋般,来势迅猛;生命科学一直势头昂扬,六月终于结了又一个“大瓜”;社科研究迸发生命力,重量级学术成果屡有斩获。可以说,华农的这周,是名副其实的“学术周”。

学术成就世人有目共睹,为什么是华农?为什么又是华农?

严建兵教授的博文《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回答了这个问题,一句“如果一个学校没有一批朝气蓬勃勇往直前的年轻人努力安心工作,那么这个学校是没有希望的”让大家顿感亲切与鼓舞。年轻人的学术精神与追求太重要了!

那么,学术氛围与精神养成,华农的经验究竟是什么?

华农历代学人的学术品格影响人、带动人、感化人。在采访殷平教授时,记者无意发现了贴在实验室的几张告示,其中一张便是《张启发致博士生的一封信》,学术之严谨、做人之风态,读起来感人至深。而这只是老一代学人影响下一代学者的一个小片段。陈华癸、章文才、刘后利等老一辈科学家的为人为学的故事至今还口口相传。泰斗在前,潜移默化,循循善诱,言传身教,让最好的学术氛围和精神一代代往下传,让每位想做事、能做事的年轻学者打上了厚实的学术烙印。

华农人有“把‘冷板凳’坐热”的学术定力。源于“不张扬、不浮躁、不盲从”的品格,华农学人为学之中多了几分执着和坚守。清晨,多少老师已经开始“下田”,第一时间搜集材料?中午,多少老师在教工食堂草草吃完午饭便到办公室接着干?晚上11点,多少实验室还是灯火通明?这是他们一心扑在学术上的生动写照。不追逐名利是华农人特有的“本领”,超脱的心态、开阔的胸襟和沉稳的定力,对虚空的名利放得下、看得透、想得通。这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学术精英。

华农尊重学者,让学者有归属感、有创造激情。每逢重大节假日,校领导常会看望慰问专家学者,要么谈谈心聊聊天,要么到实验室坐坐,要么在食堂偶遇边吃吃叙,嘘寒问暖,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这给广大学者以极大鼓舞。而在平常的议事决策中,学校也始终坚持专家学者的需求便是第一需求的原则,尽量做“减法”,不做“加法”,让普通的学者能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钻研学术、攀岩学术高峰。

“罗马城不是一天就建成的。”华农人的科研精神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优越的历史传承与积淀,方能成就厚实的学术实力;学校提倡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充足的后勤保障与支持,方能营造活跃的学术氛围;而学者本身的坚定、坚持与坚守,以及对学术的信仰,方能打造丰瞻的学术品格。

(本文作者系校新闻中心记者 川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