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谈竹林七贤与魏晋风度 (供图 吕岩)
南湖网讯(学通社记者 王柯澜 通讯员 汤之铭) 5月27日晚,同济大学中文系副主任、诗学研究中心主任刘强做客我校狮子山讲坛,畅谈竹林七贤与魏晋风度。
四大谜团,剖析七贤
刘强告诉大家,“竹林七贤”其实藏着许多后人不解之事,他共总结出了四大谜团。
第一个谜团是人数之谜。刘强表示,“竹林七贤”并不是意味着只有七人。这里的“七”其实是来自《论语•宪问》,“子曰:‘贤者避世,其次避地,其次避色,其次避言。’子曰:‘作者七人矣。’”。第二个谜团是传播之谜。“竹林七贤生于三国魏晋时期,可是七贤的贤名却出现在100年后的东晋时期。”在他看来,后人的评价促使七贤美名的产生与传播。
第三个谜团是地点之谜。“竹林未必就是自然界的竹林。”刘强说。据当代学者考证,竹林更可能是佛经中的竹林精舍所翻译嫁接来的一个文化概念,而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第四个谜团则是聚散之谜。七贤的离散与当时最高层的“曹马之争”紧密相连。七贤因躲避斗争而聚,因尘埃落定而散。
风度兴起,文化繁荣
魏晋风度首次被提出是在鲁迅1927年撰写的《魏晋风度之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刘强认为,用“山重水复疑无路”和“无限风光在险峰”这两句诗来概括魏晋风度最妙不过。
“所谓魏晋风度就是一种追求自然、自我、自由的时代风气,以及由此在上层贵族阶层中形成的,一种超越性的人生价值观和审美性的人格气度。”刘强给出了自己的理解。而魏晋风度中的美容、服药、饮酒、艺术等风气对当时社会也有较大影响。
“比如人物美学最发达的年代就在魏晋,”刘强说道,“那个年代,人们出现了对男性的审美观。”这表明魏晋时期的多元文化促进女性地位从审美客体到主体的转变。
“三自”追求,造就风度
竹林七贤追求“自然”“自我”和“自由”的精神品质。他们“容止顺自然”,认为身材之美即自然美。譬如嵇康“龙章凤姿,天质自然”,而刘伶身高不足六尺,但因其不以为意,故反给人以风度翩翩之感。他们隐居山林,与自然亲密接触,追求“越名教而任自然”。
同时,他们求“自我”,即追求自我价值最大化。在政治动荡之时,他们不能直接表达自己想法,便寻得“礼外求我”和“酒中求我”的方法。以刘伶为首,七贤“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与此同时,他们重感情,做到了“情中求我”。
此外,竹林七贤“求自由”。他们在隐逸中求自由,在自由中求慰藉。因此,精神上的自由促使他们在文学艺术方面有所造诣,并影响了整个魏晋风度。
最后,刘强总结道:“竹林七贤的精神,就是独立、自由、超越、重情和尚美。”他用“境随心转,相由心生,知行合一,道在心中;敬畏传统,反求诸己,博观约取,自强不息”勉励同学们活出竹林七贤的风骨与个性。
审核人:韩伟
【人物简介】
刘强: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中文系副主任、诗学研究中心主任、同济人文通识教育中心主任,诗学研究集刊《原诗》主编。兼任明伦书院名誉山长、河南大春文武学校名誉校长等。主要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文化、先秦诸子经典、古典诗学、笔记小说等。著有《世说新语会评》、《惊艳台湾》、《曹胡治兵语录译注》、《魏晋风流十讲》等。曾在《百家讲坛》栏目主讲《竹林七贤》系列讲座。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