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狮山时评 > 正文

【言论】在与洪水的拉锯战中坚守

核心提示: 当前,艳阳高照,南湖、野芷湖、长江的水位仍在缓慢退却,防汛减灾的工作正处攻坚阶段。此时,需要韧劲、需要坚守、需要有打拉锯战的信心储备!只要横下一条心,心里的防线要比南湖水、野芷湖的水位高,战胜洪水便指日可待。

雨后的华农骄阳似火,梧桐树上知了吱吱叫。这本是盛夏最好的写照,却不知,南湖、野芷湖水面居高不下,自6月30日以来,华农与洪水的拉锯战仍在上演。

这段时间,南湖新闻网进入了“抗洪时间”,从这些报道中,时时能看到很多感动。这里有双脚浸水、手端面条的动人场景,也有手持竹竿、彻夜巡堤的坚守;有总揽全校、运筹帷幄的大局,也有徒手疏浚、搀扶老人的细节;有挽狂澜于既倒、千钧一发的惊险紧张,也有嘘寒问暖、互帮互助的温情画面。

这场被誉为“98+”的洪水,让人想起很多,它甚至让人联想到了1954年大洪水时期的宝积庵,及那段时间老一代华农人择校狮子山的悲怆。

这场洪水,还再现了华农人耐以生存的精神品质与信念信仰。

“团结”,是整个防汛减灾工作的重要关键词。在学校党委行政的统一部署下,全校迅速联动、统一调度、科学布防,各个职能部门快速行动起来,各个单位强有力团结起来,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事半而功倍。我们所见,险情一到,校办没缺席,保卫没缺席,后管没缺席,基建没缺席,后勤没缺席,各个学院没缺席,只要有问题,就想办法解决到底,只要有困难,就想办法克服到底。这,是灾难来临时的“在状态”,也是干事创业的情怀。

这次防汛减灾,成功地检测了学校基础设施,也检验了“人心”。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中国人与大自然抗争的历史,水患之于武汉,史书早有记载。而身在武汉水灾重灾区的华农却经受住了此次考验,总的来说,积水、滑坡、疫病等都在可控范围,并未影响正常教学科研秩序,唯一要反思的恐怕是我们改造利用自然的力度与心态。在抗灾过程中,绝大多数普通师生都能坚持团结,传递正能量,民心与人心向着学校和政府。7月6日,当“华农社区”抢险通告“乌龙”一出,大多数人都能理性判断,不传谣不信谣。事实战胜误传,谣言止于智者。

“专业”是高校抵抗洪水的显著特征,华农也不例外。无论是水文数据的实时监控,还是铺设彩虹布的南北落差,抑或是装沙袋的技巧,这些都离不开专业人士的指导和帮助,也离不开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测绘、遥感等相关专业的后盾驰援。越是险象环生,越需避免手忙脚乱;越是危情来袭,越需专业力量。无疑,专业指导为华农抗灾注入无尽力量。

灾害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学校的“年轻人”。在每处险情,冲在最前、责任最大、担子最重的,是学校的青年干部和员工。他们大多是“80后”“90后”,曾几何时,他们被视为“垮掉的一代”“自私的一代”,而现实中,他们再次颠覆了舆论对他们的刻板印象。在狮子山垴、在西苑门口、在狮山绿道、在长江大堤,一幅幅年轻人的感人画面给出了有力的反驳:这代年轻人很行!可以预见,学校的事业定会继往开来、薪火相传!

当前,艳阳高照,南湖、野芷湖、长江的水位仍在缓慢退却,防汛减灾的工作正处攻坚阶段。此时,需要韧劲、需要坚守、需要有打拉锯战的信心储备!只要横下一条心,心里的防线要比南湖水、野芷湖的水位高,战胜洪水便指日可待。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曾这样评价武汉抗洪:武汉人是大气的,他们对洪水司空见惯,每次发大水,总说自己在“玩水”。这就是面对自然灾害的乐观主义。胜利在即,我辈何尝不是这种豁达心态?

(本文作者系南湖新闻网记者 川竹)

相关阅读
关键词: 华农 洪水 缺席 南湖
责任编辑:蒋朝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