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网讯(通讯员 徐莹)7月8日清晨,他们再一次踏上了前往云南的社会实践之路,在遥远的扎西,从小火苗燃烧成了一团熊熊烈火,为孩子们照亮大山以外的世界。他们就是文法学院的小火苗支教队。作为小火苗的发起人、2010级社会工作专业的饶维,尽管已经毕业,仍不忘初心,五年间每一次“小火苗”的社会实践都不会落下他的身影。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出身寒门的饶维一直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力量,让大山里的孩子们了解外面的世界,并能努力走出大山。2012年暑假,正值2010级本科生社会实践之际,饶维组织学院8名同学成立了“小火苗”支教团,共同前往红色扎西进行短期支教。
关于“小火苗”的名称由来,饶维解释道,“小”是指可爱的孩子们;火是彝族的象征,瓦厂小学支教点所在的乡即是彝族苗族自治乡;苗代则表苗族。小火苗虽小,但是他们始终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今,小火苗已由最初的9人壮大为现如今的56人,团队也由一只支教团队发展为两支,实践地点也已扩充为两个,小火苗正在像大家所希望的那样“燎原”。
迎难而上,不辱使命
心虽坚定,支教过程却困难重重。
困扰小火苗人的首要问题就是怎么上课。“我们的短期行为无法替代当地老师在教育中的作用,所以我们在了解当地的教学状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入手。”饶维跟组员们商讨决定:除了语文、数学等学科外,还要开设法律基础、安全教育、礼仪教育等课程,为孩子们打开一个新世界的大门。此后每一年的社会实践,饶维都会根据经验,不断地带领新的团队完善课程,2015年增设了国学课程和武术教学,今年又将小组工作专业模式引入实践之中。
其次是安全保障问题。支教点位于距离县城7、8公里的山上,泥泞的山间小道威胁着学生与支教团队员的安全。对此,饶维跟威信县团委以及家长们一一沟通,建立四方合作的模式——首先在威信县团委备案,如果出现紧急情况,能够及时获得他们的支持;其次是放学送孩子回家顺便家访;第三是召开家长会;最后是在学校组织专人在没课的时候照看孩子们。
此外,关于生活困难,山上无论是采购还是储存都很不方便,支教期间队员们的每顿饭几乎都是南瓜和土豆。多雨的天气也经常导致体质较弱的女队员感冒。饶维每次去支教点都会给队员带去一些生活必需品和食品,并且为队员们鼓劲加油。2013级的实践队员感叹“我真的很敬佩饶维学长,敬佩他的这份坚持,毕业了也坚持回来看看”。
以心换心,大爱无疆
比起单向的投入,支教更像是一个双赢的过程。一方面,支教团五年来的倾心投入,不仅为当地学校建立了小小图书馆,还争取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改善了学校的硬件设施。另一方面,孩子们的纯真与当地人的热情像阳光一样温暖着每一位队员的心。艰苦的环境更是教会了他们勇敢,沉着面对今后的困难。
就在支教队即将离开瓦厂小学的前一周,孩子们自发的开始给老师们画画,画作内容都是支教队员与孩子们日常相处的画面,这些画作带给了队员们巨大的惊喜。回想起和孩子们度过的那些日子,满满地都是感动。有的队员回忆,有时因为备课任务很晚才能吃饭,孩子们怕老师吃不饱,常把自己珍藏的零食拿出来送给他们;支教学校一名叫黄金枝的孩子还会不时给老师发短信询问他们什么时候回去。
微尘力量,不忘初心
关于短期支教,有这样一种说法:短期支教时间很短,容易留给孩子们失望和心灵上的创伤。关于这个问题,饶维表示团队进行了长期关注与研究,采取了社工介入的模式,即在支教的末期开展小组工作,让孩子们逐渐接受即将与老师们分离的现实。离别就意味着下一次的相聚。他们就这样来来回回坚持了五年,将感动与希望不停地注入到大山里。
“山区教育就是这样,我们可以选择做一个旁观者,但是旁观也是一种冷漠,没有关注那些地方是改变不了的。这是一个包容的世界嘛,还是相信微尘的力量,每一个微小的力量都是一种支持。”饶维如是说。
在谈到自己在没有外界要求下能够坚持年年参加社会实践的原因时,饶维说:“希望通过社会实践这样一个平台,能够证明当代大学生是有理想、有活力的一群人,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了解基层、帮助基层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饶维一直对支教经历心存感激,在他看来,支教让小火苗人们实现了“助人和自助”理念。
审核人:黄晓霞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