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福川:ACM-ICPC教练的集训暑假
作为新学院,信息学院这几年思想履新、革新锐意,在综合改革进程中摸爬滚打,在教育教学中屡有探索。而教师倪福川即是这革新大军中的一员。
在建院之初,信息学院领导班子便提出,结合学院实际,将来要加强“竞教结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创新,着力打造“竞教结合、竞学结合”育人平台。这给信息学院同学参与ACM-ICPC竞赛提供了契机。从此,“ACM-ICPC俱乐部” “ACM-ICPC国际计算大赛”,等等,成了信息学院耳熟能详的专属名词。
而这些专属名词同时也成为了倪福川暑假生活的“关键词”。
作为ACM-ICPC精英训练营的主要负责人,倪福川总惦念着如何让学生提高电脑编程能力、处理数据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从7月11日,学院ACM-ICPC教练团队便开始培训来自全校的90余名同学,,倪福川说,到9月份将从这90人中择优选择2-3组6-9人参加2016年ACM-ICPC亚洲区域赛。同时,信息学院还成立了“超算俱乐部”,为同学们培训高性能计算技术。
从海选到初选,到精选淘汰,倪福川及其团队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选拔参赛选手。“从09年启动,到13年获得第一枚铜牌,15年荣获第一枚银牌,ACM-ICPC集训队已经获得6铜1银,虽然离金牌还有一段距离,但我们永不气馁,绝不放弃,一直是打不死的‘小强’,大家团结协作,我们坚信一定会成功。”
作为华农的普通老师,倪福川谈吐中透露了自己对集训学生的期望和对这所学校的关切。他说,相比其他高校,我们在ACM-ICPC的起步晚,相对名校有差距,还有更多提升空间,所以要秉持“比赶超”的心态去追求,做出与华农这所百年学府相匹配的成绩来。
倪福川更注重的是ACM-ICPC训练队队员核心竞争力和自信心的锻炼,他表示,作为信息学院的学生,编程、逻辑、数论、语言等能力是看家本领,有了这样的集训,他们至少在专业上有所进步。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倪福川在训练中不断给学生打气加油,反复传导一个观念:华农的学生很优秀!只要努力,就能和北大、清华、上交的学生站在一样的起跑线上。有时,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倪福川谈起ACM-ICPC 时眉飞色舞,忘记了外界温度,也忘记了一天巨大课程量带来的疲惫。
而让他特别感动的是,即便晚上23:30之后,还有学生在网上做题;即便很晚,自己也能接到学生打来的“求助”电话。几乎所有的集训队员或进入国内著名IT企业,如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就业,或进入“985”名校读研深造。这时,倪福川觉得自己的辛苦没白费,高温中的心情是凉爽的。
这是一个大数据时代,用ACM-ICPC方式选取优秀人才已被阿里巴巴、腾讯、华为、微软、FACEBOOK和Google等国内外著名IT企业采用。今年5月我校第四届程序设计大赛暨武汉地区高校程序设计邀请赛顺利落幕。我校选手一举摘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可以说,从赛事组织,到参赛选手,华农的ACM-ICPC都经受住了考验。
作为华农最大的ACM-ICPC训练营,倪福川和他的集训队将蓄势待发。
李一博:我已经连续7个暑假没回家了
与李一博的见面时间足足推迟了1个小时,临近18点,记者在“二综”B606办公室见到了他。当记者道歉时,他说,没事,这个点还是正常的上班时间,不晚!
李一博的精气神和他办公室的盆栽似乎一同驱散了酷暑中的狂热与烦躁。
与李小坤的说法一致,暑假是水稻生产的“正季”,抓住这个季节就意味着抓住了全年科研素材的“基本盘”。李一博介绍,整个暑假,他和他的团队将对12亩实验田进行实验,短短1个月时间里,他们将取DNA小样5万份,RNA和蛋白样0.4万份,遗传小群体500份*200株做实验,考种、收种7亩多。
与此同时,李一博还要指导学生如何设计实验,讨论研究思路和方法。李一博坦言,要有系统的原始创新,要发现新的功能基因,绝非易事,这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摸索,从材料到分子研究,再到机理呈现,至少需要5-6年周期。“所以我们都是加班加点在做,唯恐时间不够用。”正是基于此,早在二十多年前,水稻团队在海南建立了水稻基地,加大材料的搜集力度,为科研提供基本保障。
让李一博感到压力较大的是前段时间野芷湖水位不退,试验田积水,有2亩天被淹。正当他焦急万分时,学校划拨其他用地给他,李一博和他的团队不敢错过时令,立即在水田上种上水稻,以备实验。
目前,李一博的团队正“年富力强”:4名博士后,4名博士,7名硕士,实验室里,大家正忙碌着各种实验,即便吃饭也是“掐点”去,30分钟,从“二综”到食堂,一个来回。
“这么辛苦,希望他们收到好的训练并多出成果、早出成果、早日成才!”这便是李一博对学生们的期望。
让人更为感动的是,2016年已经是李一博暑假不回家的第七个年头,问及时间安排,李一博总是笑道:“哪有时间玩儿呀!”他还说,今年寒假,近三年没有回老丈人家一次的他在妻子的多次劝慰下回了趟家,而其余时间,他说,“学校就是家!”
李一博对各种运动没多少关注,倒是爱走路,晚上他经常都是从西苑家里步行到实验室,“一趟25分钟,一天50分钟,热得满头大汗,但这是唯一的锻炼时间,我挺享受的!”同时,他比较喜欢心无旁骛地做事,这样效率高、效果好,“我不做没有效率和效果的事情!”
在李一博的实验室墙壁上,有一幅醒目的海报,上面写着:“小种子,大梦想”,他曾向校党委书记李忠云解释到:“一粒米,看似小种子,却承载着我们科研工作者的大梦想。”
如今,海报依旧,实验室忙碌依旧,李一博的朝气依旧,而他办公室的盆栽却越来越盛、越来越绿,藤蔓爬上了窗户……
延伸阅读:【一线华农人】青年教师的暑假印记(一)
http://news24.hzau.edu.cn/2016/0801/46267.shtml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