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上月,华中农业大学第十一届研究生支教团15名成员,完成在贵州和我省恩施支教1年的使命。他们中,有3人是因担任该校大型支教题材话剧《牵挂》的主演,受感动而申请支教。这一年,他们与同伴一道用心浇灌,用爱呵护,完成由学生、演员到支教志愿者的蜕变。 心路历程 孙伟: 曾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泪 7月23日,央视《星光大道》,孙伟受邀带着贵州大山里的孩子,出现在舞台中央。 “牵挂/一双双求知的眼睛……牵挂/孩子的眼眸/纯净的/支教的心。”为大山里的孩子,他动情歌唱,泪湿双眼。 就在十几天前,在结束支教返汉前,当他隔着一扇门,默默听着孩子们下课蹦蹦跳跳走了,也曾泪水长流。 三年前,孙伟如愿走进华中农业大学《牵挂》剧组,不仅主演,还担任全部词曲的主创。 创作非常艰苦。没有支教经历,他只有以敏感的心试着一点点感受支教师兄师姐的情怀,“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泪”。最终,作品获得通过,舞台上的话剧也感动了自己。但这份感动他总觉得不踏实。 于是,他通过严格选拔,走进贵州大山深处的大石希望小学支教一年。 这一年,有太多难忘的经历: “走了四小时山路,孩子们上学太难了,蛇出来会是什么感觉?” “天这么冷,手脚都冻了,他们还在路上采摘野花,悄悄放在我窗前……” 音乐创作激情被山里的孩子点燃。他不停地写啊,唱啊,泪水一次次浸湿稿纸,化作音符,从宿舍飘出,在大山回响。 感性的孙伟,已经深深爱上了这里。这一年,他的梦想逐渐清晰:让更多的孩子在明亮的教室上课,让孩子们走出山区,看外面世界的精彩。 陈丽: 聚散都是一场荡气回肠的演出 “今天,是给孩子们上课的最后一天,不知道,他们知不知道。”写下这句话,陈丽对自己说,结束了。 从6月底,陈丽就开始在微信圈发表“最后一次系列”,纪念这一年的支教。 《牵挂》里,她是“向幺妹”,一个梦想成为代课老师的农村女孩。现实中,她是快乐的百灵鸟,甚至对放弃保研也举重若轻。刚到贵州,本禹希望小学处处可以听到她欢快的歌声。 她说,这是一个满载着希望与爱的地方。第一次听见羞怯的孩子叫她老师,她会惊奇;第一次家访看到小朋友在昏暗的小木屋写作业,她会心疼;第一次收到孩子的礼物,她会感动。 天无三日晴,停水断电断网,做事屡屡碰壁,现实的困境也曾让她歌声不再嘹亮。 常常半夜惊醒。“我为什么来支教?”无数个夜晚,陈丽问自己。 她想起了“向幺妹”,想起舞台上,因贫困而不得不离开家乡、离开讲台的痛苦。 泪光里,她看到初来学校,那张张新奇激动的小脸;看到每天清晨的窗台,悄悄堆放的野花。她还看到家访时,十几岁女孩撑起一个家,照顾姐弟五人和爷爷奶奶,那是怎样的一份坚强。 这个做事认真的山东姑娘,选择了坚守。她建起校园广播站,每天坚持带学生晨读……欣慰于孩子们的一天天进步。 最后一堂课,最后一次改卷,最后一次放广播,最后一次看孩子们做操,陈丽含泪而笑。 这一年,孩子们教会她太多。 她说,聚与散,都是一场荡气回肠的演出。 孙潇: 改变了大山,孩子们才有未来 上月底,结束支教的他又返回贵州大山。 班上的一个女孩,自小腿部残疾,支教期间,他带她去城市检查,被诊断为有好转可能。这次,特意回去安排后续的治疗。 他叫孙潇,是《牵挂》里的男一号“张福禹”:代表着“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徐本禹、献身支教的赵福兵、舍己救人的张瑜。 他说,支教不是在舞台上演戏,而是要真正走进大山。所以,选择了四所支教学校里最为艰苦的地方——贵州猫场镇狗吊岩为民小学。 这里,路不通,信号差,孙潇和同伴周俊、李计璇每人代七八门课,每次与外界联系,都要举着手机到处找信号。 在这里,他联系爱心人士一对一帮扶;联系爱心企业捐赠电脑和投影仪,让孩子第一次学会了打字。 他讲述各种新鲜事和前沿科技,希望可以拓展孩子们的视野;将“支农”与“支教”相结合,则是他的不断尝试。他认为,改变了大山,孩子们才有未来。 离开的时候,他叮嘱了又叮嘱:“老师最希望你们记住的,是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孩子们齐声回答:“我们要做像老师一样的人,一个可以帮助别人的人。” 撕扯般的感动,猛地扎进他内心最柔软处。 新闻背景 2014年5月5日,一部由华中农业大学学生主演的大型原创话剧《牵挂》,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牵挂》以华农大学生农村支教为主线,主人公张福禹取材于该校三个学生原型:2005年病逝于支教讲台的赵福兵、为救溺水同伴献身的张瑜、弃研赴贵州支教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徐本禹,生动再现了华农大研究生支教团的感人事迹。 该剧在全国公演100余场,感动了无数观众,受到李源潮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誉。 记者手记 支教,不只三个人的精彩 从5月到7月,从贵州大山深处,到恩施建始农村,5000里路的跟踪采访途中,镜头里,采访本上,记录着爱与感动。 第十一届支教团,不只是孙潇、陈丽、孙伟三个“话剧人”的精彩。周俊、李计璇、蒋桐、傅开……这支15人的团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彩。 这已是华中农业大学连续13年选派研究生志愿者,赴贵州和我省恩施山区支教。在泥泞险峻的山路上,一批批优秀学子传递爱的火种,正把感动变成行动。 去年冬天,在历届支教团的参与帮助下,“暖心计划”让山里的孩子不再寒冷。母校送来的15万元基金,建起微型水库,孩子们从此不再缺水。今年夏天,四所学校的学生成绩全都有了进步。“志愿者精神已成为感召青年、教育青年、引领青年的一面旗帜;在他们身上,实现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华中农大党委书记李忠云说。 有一天,孩子们会走出大山,而支教团的故事,相信永远不会结束,始终发着光、散着热、奉献着爱。 因为,他们是支教志愿者。 他们,听见了花开的声音。 |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