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学术交流 > 正文

我校举办红曲学术盛会

核心提示: 继2014年红曲与发酵生药(中药)学术会议在我校举行后,8月9日至11日,环境·微生物·健康——2016·红曲菌与相关产品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为我国的红曲发展增添动力。

南湖网讯(通讯员 杨皓然)红曲,也誉为中方神曲,在我国有近2000年的食用历史,目前全球几乎100%红曲产品都直接或间接来自我国。为促进红曲相关产品的进一步发展,继2014年红曲与发酵生药(中药)学术会议在我校举行后,红曲(菌)学术盛会再次在我校举行。

会中:专家报告交流多

8月9日至11日,环境·微生物·健康——2016·红曲菌与相关产品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本次大会由捷克布拉格化工大学、湖北工业大学、长江大学、浙江三禾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我校共同主办,我校环境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湖北工业大学工业发酵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共同承办。来自国内外20多所高校与科研院所以及近10家企业界的代表,共100余人参加了本次大会。大会开幕式由我校食科院邵彦春副教授主持。我校副校长吴平代表学校致欢迎辞。捷克布拉格化工大学的Petra Patáková博士代表主办单位致开幕词。

参会代表围绕“红曲的历史和文化”“红曲菌和其他微生物的基础研究”“红曲的成分与健康和安全”和“红曲生产工艺、品质控制与设备等”四个部分的内容,共作了30余场报告。浙江工业大学的周立平教授以“红曲之力:传承与创新”为题,向大家详细的介绍中国红曲的历史和文化;Petra Patáková博士以“Western contribution to Monascus research”为题,介绍了红曲菌在西方的研究和应用历史;湖北工业大学发酵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汤亚杰博士为大家带来了块菌液体发酵的研究成果;王岚博士为大家展示了其课题组研制的功能红曲固态发酵设备方面的研究成就;王志龙博士、张薄博博士等人也向大家作了精彩的报告。此外,来自红曲(菌)研究第一线的青年科学家们在大会上也作了他们的研究汇报。

在大会闭幕式上,比利时根特大学的Erick Vandamme教授为大家作了风趣幽默的学术报告。随后,陈福生教授致闭幕词。

会间:交换观点共出力

8月9日晚,中国红曲产业战略论坛在我校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四楼会议室召开。来自我国红曲产业的企业代表,以及国内(含台湾)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的红曲(菌)研究人员,共有50余名代表参加。

会议期间,浙江三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郑立忠表示,目前我国红曲产品的全球市场占有率在95%以上,然而,中国红曲产业仍属于新兴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发展势头迅猛。以功能红曲为例,目前在中国大陆具有较大规模的生产厂家已达10余家,中国红曲产业的应用研究需要加强。浙江工业大学周立平教授则表示,应用研究固然重要,但基础研究不容小觑,没有基础研究,就没有产业发展,青年科学家身负红曲产业的希望。他指出,目前我国红曲产品仍过于“单一化”,某些产品供过于求,面临挑战,广大学者和企业家应该加强红曲在抗氧化等方面的研究和产品开发,积极拓展红曲的保健品市场。针对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天津科技大学的王昌禄教授指出,高校应多承担基础研究工作,而应用研究和新产品开发相关企业应积极跟进。福州大学倪莉教授和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的杨成龙研究员均指出,红曲产业目前竞争激烈,形势严峻,倡导大家加强合作,共谋发展。

会议最后,我校陈福生教授做了总结性发言,他强调,红曲(菌)基础研究与产业化关系密切,二者唇齿相依,缺一不可,基础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产业服务,红曲(菌)的基础研究和产品开发均有较大发展空间,高校、研究所和企业都大有作为。陈福生同时指出,经济、灵敏、快速的桔霉素检测方法,桔霉素与红曲色素的生物合成途径,桔霉素与红曲色素合成关系,以及红曲菌的酶学特性等方面是红曲(菌)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会后:分享结果拓思路

8月12日,应我校食品科学技术学院邵彦春副教授的邀请,美国科学院院士、俄勒冈大学分子生物学研究所的Eric Ursell Selker 院士,在食科院504会议室作了题为“粗糙脉孢菌DNA甲基化和基因组防御”的学术报告。来自食科院、动医动科学院等的近100名师生参加了本次报告会。报告会由邵彦春副教授主持。

Eric Ursell Selker院士以粗糙脉孢菌的研究历史为切入点,向大家系统介绍了粗糙脉孢菌的表观遗传现象、DNA甲基化的发现与控制、重复序列诱导的点突变(Repeat-induced point mutation, RIP),以及DNA甲基化与RIP关系等内容。Eric Ursell Selker院士及其团队的研究表明,粗糙脉孢菌中几乎所有甲基化的DNA都是RIP转座子,而经过RIP的DNA几乎都被甲基化。粗糙脉孢菌通过 RIP来控制转座子跳跃引起的基因组不稳定,是最早发现的一种基因组防御机制。报告中,他还介绍了其领导的团队在粗糙脉孢菌DNA甲基化及其发生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目前他们已经证实DCDC (DIM-5/-7 /-9/CUL4/DDB1 complex)、HCHC(HP1/CDP-2/HDA-1/CHAP)和DMM (DNA Methylation Modulator) 蛋白复合体参与了DNA甲基化的形成和抑制等过程。

报告对染色质重塑等表观遗传现象参与的基因表达调控和基因组稳定性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审核人:陈福生 马美湖

责任编辑:张世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