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媒体华农 > 正文

【荆州日报】爱,从来不曾缺席

——华农学子陪伴石首留守儿童度暑期

□记者罗天宇

“哥哥,今天开学,老师新讲的知识我都能跟得上。”收到苏述洋的QQ消息,华中农业大学“微”支教队成员周子良分外开心。

“真棒,再有不会的问题,随时来问我。”他的话刚发过去,就换来一个俏皮笑脸表情。

他俩的故事,得从今年7月份华农学子前往石首市新桥村支教说起——

7月8日至23日,“微”支教队来到新桥村,给村里80余名留守儿童带去书籍、文具、益智玩具,并进行手工课、安全知识讲座、文艺汇演、精准关怀、心家访等活动;

一来二去,活泼的苏述洋成了周子良的忠实“粉丝”,遇上不会做的习题,碰到高兴或难过的事情,都第一时间想着跟他分享。支教结束后,他们结成了“大手拉小手”的对子,这个“情况汇报”的习惯也保留了下来。

“他们太渴望关怀与陪伴,这正是我们支教的意义所在。”周子良说。“微”支教队持续了五年,每一年,都有不同收获。

感触他们等待了太久

支教活动开始之初,一个叫思蓉的小女孩让队员们很头疼。

她性格比较乖戾,是有名的“刺儿头”,总是故意跟“小老师”们唱反调,当大家把注意力集中到她身上时,她才会安静下来。关系熟稔后,她又像变了一个人,十分乖巧、懂事,特别黏着队员们。

可她一旦发现“老师们”对其他孩子关心,又会以逃课或者又哭又闹的形式表达不满,陷入新一轮循环。

几次下来,敏感的女队员们发现了思蓉的小心思,她们和她交流谈心,缓解她的担忧,帮助她正确表达情绪。

渐渐的,思蓉变回了笑的模样。“留守的孩子中,或多或少存在这样的情况,他们对于关渴盼了太久。”支教队成员之一的马宁说,思蓉的情况并非孤例,他们依赖着外界关心的同时又对这份关心患得患失,这种矛盾心理让队员们心疼,希望通过持续的支教行动去改变。

温暖源源不断的感动

“每年7月,家长和孩子都要问支教队今年来不来,能不能早点来,能不能待久一些,大家都特别期待这群支教的孩子。”新桥村村支部书记胡新春说。

新桥村支教环境简陋,8名队员居住在村部临时支起的床铺,衣食住行都靠自己。在这样的环境下,朴实村民们的关心让支教队员们分外感动。

队员们搭设晾衣杆时,素不相识的村民主动来帮忙;

队员们要生火做饭,村民们有时上街顺便帮他们带菜,有时特地将自家菜地长的新鲜蔬菜送给他们;

队员们找村民寻竹竿做旗杆,可村里没有种竹子,队员们空手而回,没曾想第二天村民们专门找了两根竹竿送来;

……

乡亲们默默地用行动表达着他们的喜和认可,林林总总的小细节叠在一起,感动着支教队员们。

传承“徐本禹”精神不断延续

连续五年来,每一届“微”支教队都由华农当届大二学生组成,由上一届支教队员引路,一批批踏上石首县新桥村支教之路。

“华农校友徐本禹支教事迹在学校广为流传,成为越来越多华农学子加入支教事业的精神源头。”“微”支教队发起人之一,华农2008级校友郭鹏说。目前,新桥村已正式建立华中农业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基地,形成长期合作关系。

作为护送新一届成员前往支教地的“老”队员,2015年支教队成员卜祥利说,他一直想回去看看,为‘微’支教行动再尽一份力量。

五年风雨,一片初心。在一届届“老”支教队员帮助下,支教火苗薪火相传,源源不断为孩子们送去关怀和心,成为新桥村留守儿童们每年暑期的等待与期盼。

相关阅读
关键词: 荆州 日报
责任编辑: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