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狮山时评 > 正文

【言论】师生之乐在“从游”

——写在第32个教师节

核心提示: 当下,高校师生关系呈现出“奏技者”和“看客”的形态,与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应有之意相去甚远,那么良好的师生关系从何而来,如何建立?

大学的主体是师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大学办学根本任务的基础。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让教师教的愉悦、让学生学的快乐,不仅可以实现知识的传授,还能达到人格的完善。当下,高校师生关系呈现出“奏技者”和“看客”的形态,与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应有之意相去甚远,那么良好的师生关系从何而来,如何建立?

梅贻琦先生在《大学一解》中曾说:“古者学子从师受业,谓之从游。孟子曰:‘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间尝思之,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

梅贻琦重申的“从游”理念丰富并延伸了孔子创立的“从游”传统,也为彼时乃至当下大学面临的“奏技者”和“看客”的师生关系提出了解决良方,它所描绘的师生相偕“从游”问津的快乐求学路应成为大学的美好风景,师生之乐在“从游”。

“从游”之乐在耳濡目染,求真向善

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认为:“大学教育是以修养而不是学识为中心”,虽有些偏颇,但其对育德的强调可见一斑。师生“从游”可以实现德育为先,因为“从游既久”,不仅学问上能够薪火相传,品格修养也耳濡目染、熏陶化育,“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大学里优秀的教师应既是经师又是人师,在他们那里注重的是春风化雨、立德树人。他们会通过言谈举止、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使“从游”的学生产生对真善美的敬畏和追求之心,通过人格魅力对学生的熏陶,为学生提供了精神食粮,使学生如沐春风般地体验着“从游”之乐,潜移默化中形成优良品格。水产学院担任过20年班主任的好人“老马”——马徐发就是这样的人师,“从游”马老师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就具有显著的“老马”特征,助人为乐、务实肯干、善良忠厚。时下学校正在评选“师德标兵”和“师德先进个人”,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一群优秀的教师对学生孜孜不倦的化育,“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的基因才在一代又一代的华农人身上传承和弘扬。

“从游”之乐在师生同行,教学相长

所谓“从游”,就是“大鱼前导,小鱼尾随”,八个字使得大学师生的形象跃然纸上,描述了作为大鱼的教师和作为小鱼的学生平等相处亲密无间的关系。同游之时,大家都在水里,没有人在岸上,师生互相熟悉认识,产生的是教师提携引导学生之情、学生尊重信赖教师之谊,这种情谊让教师愿意倾囊相授,学生立志追随求学问道,“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目的水到渠成。更重要的是在同游同行之间,大鱼健硕,小鱼成长。教育家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指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这种“双赢”的人才培养结果是大学追求的目标,师生“从游”让教师不仅感受到了“施教”之乐,同时也感受到了“受教”之乐。学校辅导员队伍坚持几十年的“五同”传统(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实践、同劳动)是师生“从游”的生动体现,学生能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辅导员队伍也在不断的成熟和进步。

“从游”之乐在言传身教,探索新知

大学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共同体就需要处于其中的师生交流互动,产生思想和感情的共鸣,而不再是“奏技者”与“看客”的关系。“大鱼前导,小鱼尾随”,“导”和“随”的师生行为都在为学术共同体探索新知贡献力量。 “导”的内容很重要,教师要帮助学生构建学科的全景视野和前沿知识体系,养成高远的学术眼光和纯正的学术趣味,形成独特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导”的方式需优化,不能再是照本宣科的“满堂灌”,应该是讨论和交流,教学方法上是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以期达到师生心灵和思想的互动;“导”的姿态待改进,教师不能是高高在上,而应该和学生处在同一位置,要用自己的学术志趣和学术行为影响带动学生,言传身教。只有这样的“导”,学生才能在身后“小鱼尾随”,畅游新知世界。生科院的殷平团队就是这样相伴“从游”的学术共同体典范,殷平教授的“导师牌”宵夜温暖着每一个团队学生的内心,正是有这样一个和学生“泡”在一起、和学生一起去食堂吃饭、跟学生一起通宵做实验的导师,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才形成这样一群领跑的科研达人。

师生之乐在“从游”,“从游”概念既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理念,又符合当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规律,让我们用“从游”形态取代“奏”“看”关系和学生共同享受“大鱼前导,小鱼尾随”的“从游”之乐,让“小鱼”在“大鱼”的伴游下“濡染观摩”,高跃龙门,畅游五湖四海。

(本文作者系南湖新闻网特约评论员 刘广乐 审核人 张韶东)

责任编辑:杨劭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