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学术交流 > 正文

跨院学科交叉新探索:资环理学求证1+1﹥2

首届资环学院-理学学科建设与合作交流研讨会举行

核心提示: 9月29日下午14:30,资环学院204会议室热闹非凡。学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来自资环学院、理学院的90余名教师共同见证两院学科建设与合作交流研讨会的举行。

 DSC_6049

90余名教师共同见证两院学科建设与合作交流研讨会的举行

DSC_6053
高翅副校长参加活动

9月29日下午14:30,资环学院204会议室热闹非凡。学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来自资环学院、理学院的90余名教师共同见证两院学科建设与合作交流研讨会的举行。

中央“科技三会”召开以来,各个单位认真学习领会贯彻。如何搭建跨院科研合作平台?如何打破学院科研藩篱?如何形成学术共同体?如何加强资源共享?如何建立合作交流长远机制?资环学院与理学院一直在想、在谋划、在行动。

本次研讨会筹备历时近半年,各方面沟通酝酿协调多次,试图通过消除院际壁垒,尝试跨院学科交叉新探索,通过开展广泛合作交流,互惠互利,求证1+1﹥2。

教师共鸣:究竟有没有合作前景?

来自资环的10位教师和来自理学的6位教师,在研讨中分别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与专业特长,同时也表达了强烈的合作期望。

国家杰青史志华教授以“水土流失过程与生态调控”为题,从陡坡侵蚀过程中泥沙分选搬运机理、复杂景观流域的侵蚀产沙关键要素辨识、陡坡和异质景观环境下水沙过程模型三个方面介绍了自己的工作。他希望将来在流域侵蚀泥沙运移的时空特征、水质安全与面源污染等方面与理学院数理化的老师深入合作,力求在水体中氮的来源及其源解析和库弯水质演变及其风险评估研究中有所突破。

长期从事矿物环境化学与材料研究的邱国红教授认为,环境化学的“大数据”和纳米级材料的开发与应用是理学院的强项,希望在自己的课题中能引入新的方法、新的手段,创新研究渠道、充实研究成果。

刘名茗副教授与理学院刘汉兰教授已经开展过广泛的合作,并收获了不少成果。尝到相通互融甜头的她表达了更为强烈的合作诉求:在材料化学、生物信息学、生物化学方面寻找更多的合作切入点。

而刘广龙副教授则表示:“到华农后,所有基础学科的知识都是理学老师教的,攻读博士期间是由理学院廖水姣老师指导的,博士论文还请陈浩教授修改过,10多年前,就埋下了合作伏笔!”他还笑称,现在自己“除了200斤肉以外,不知道自己有什么能够给别人”,但他明确自己在资环理学合作交叉中的诉求,也真诚的期盼在基础理论的研究中获得理学院老师的指导与合作。

曹菲菲副教授代表其“功能材料与生物质”团队发出的合作请求不可谓不多:生物质能源的利用、电池电极变废为宝、生物质能转化为电能、环境友好的材料备制工艺……她还特别介绍了团队负责人郑新生教授提出的“相通互融、共创未来”理念,希望将来与邱国红教授团队的合作越来越紧密。

而在岳霞丽教授看来,部分化学系老师的科研工作与黄巧云等资环学院教授领衔的重金属污染与防治研究直接相关,她希望在农药、重金属等污染物的环境行为与修复、生物质再生利用等方面与资环开展广泛合作交流。她还表示,她所在课题组共7位教师,其中3位毕业于资环学院,她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双方合作会走得更快、迈得更远。

物理系系主任陈建军副教授代表农业生物信息光学传感团队就 “介质中光辐射传输的Monte Carlo模拟及理论研究”、“无标记高效超灵敏检测分析”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介绍,并重点阐明了该团队在物理模型、动力学分析、物理因素与生物因素相互作用等研究方面的特色和优势。期待在污染物在复杂介质中的反常扩散和环境中污染物的高灵敏痕量检测与分析等方面与资环学院展开广泛和深入的合作。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兰涵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