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媒体华农 > 正文

【中国教育报】倾情田间山林水塘中

六所农林大学教授服务团帮扶贫困地区纪事

编者按 10月17日是我国第三个扶贫日,也是第24个国际消除贫困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形势逼人,形势不等人。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扶贫必扶智”“阻止贫困代际传递”。今年暑期,教育部6所直属农林大学践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精神,积极开展“教授服务团走进贫困地区”活动。本报今天推出特别报道,讲述教授们扶贫的故事。

华中农大:教授服务团走进山村

“很头疼,由于受灾严重,冬瓜运不出去,根本赚不到钱。”近日,由于山体滑坡导致道路被毁,湖北省建始县几十户瓜农面临着冬瓜无法运输的困境。

“我来帮你们解决!一定不会让你们受到损失!”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服务团成员蔡礼鸿了解到相关情况,立即打电话找到企业,经过商谈后决定由企业以小车进村运输代替货车运输。“收购价保证让你们满意,而且一定不会让你们掏运费,你们就放心搞好灾后生产。”蔡礼鸿给瓜农们打气。

这是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服务团走进鄂西建始县贫困山区进行科技减灾扶贫的一个镜头。7月中旬,建始县遭遇洪水袭击,当地群众生产生活遭遇重创。华中农业大学迅速组织教授服务团,在灾后的第一时间到达建始县开展工作。

在此次科技减灾扶贫中,教授服务团成员张学振主要负责冷水鱼灾后恢复生产的技术示范和推广。到达建始后,养殖户老徐告诉张学振:“洪水淹没了冷水鱼养殖基地,鲟鱼、三文鱼、虹鳟鱼等养殖鱼类随着洪水全跑了,我们损失近1300万元。”

这些鱼苗都是当初张学振和养殖户一起放到养殖基地的。张学振心如刀绞,他查看养殖基地水质环境之后,挽起裤腿和养殖户一起下水清理污水泥沙、安装滤网,以应对和解决雨后水质浑浊影响鱼类摄食的问题。他还亲自陪同养殖户去抓中药,以此来增加灾后鱼苗的存活率。

业州镇521亩枸杞种植基地受损,其中,131亩新种植的枸杞新苗完全被摧毁。刘睿教授将全县枸杞种植户聚集在一起,向受灾农民讲解科学的减灾办法。而且,他还联系当地企业家向受灾百姓免费提供5万株果苗,帮助他们进行灾后重建。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服务团来到了咱们村,向百姓传授救灾技术,开展灾后重建培训。他们整天都穿梭在田间地头,这些都被我们干部群众看在眼里,非常感谢他们。”建始县三里乡党委副书记刘少坤说。

东北林大:“泰来县的困难,我们能解决”

旱,旱,旱。8月,黑龙江大地四处被高温笼罩,旱情蔓延。齐齐哈尔市泰来县7月份降水量仅为17.8毫米。8月2日,东北林业大学17名教授组成的服务团来到定点扶贫的泰来县现场指导的消息,让小县城的人们躁动起来。

高温给林场带来的最大麻烦就是病虫害防治工作。顶着午后的烈日,教授服务团来到了东方红林场。

“别看我们这儿有万亩松林,但大都生了衰退病,急死我们了。”林场负责人一肚子苦水,一脸期待。

经过现场仔细勘察、调研,服务团的教授们很快摸清了情况。“学校对付这些病虫害十分有经验,泰来县的困难,我们能解决!”东北林业大学校长杨传平说。今年6月,该校教授张国财为内蒙古红花尔基林业局21万亩樟子松天然林种源基地做了飞机喷药指导,取得的良好效果让杨传平底气十足。

实地调研后,教授服务团与泰来县领导干部和各村镇代表就泰来县基本情况、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座谈。

林下经济发展、生态保护、湿地开发、技术培训……泰来县的问题、难题一股脑儿地晾到了桌面上。

东北林业大学的教授们现场“答题”。针对林场松树的生病退化问题,学校组建专门团队,研究透“病根儿”,再对症“下药”。

针对林下经济发展迟缓问题,林学院着手疏理适合在泰来落地的科技成果。“就算这里只有棒子、沙棘、菌类,我们也有技术,可以把这些产品‘吃干榨尽’,延长它们的产业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食品学科教授王平很有信心。

针对开发的各种旅游项目,为已建公园进行过规划的专家纷纷建言献策、贡献智慧……座谈会十分热闹,变成了现场对接会。

“期望学校不但能够帮我们扶智,更能够扶志,从根本上衍生内生动力,使泰来县脱贫致富。”泰来县县长安剑亮说出了32万百姓的心声。

“今后学校将从‘进’‘出’两方面着手,为泰来县精准服务。”东北林业大学分管扶贫工作的党委副书记陈文慧说。“进”指的是学校会出台相应政策,专门针对泰来县的实际问题立项,请全校教师“解题”;“出”指的是学校将收集校内专家们的成熟技术,到泰来县寻找成果落地的机会。有了“进”“出”两手抓,相信泰来县的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

西北农林科大:致富技术送到田间地头

陕西省合阳县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定点扶贫单位,今年暑期,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经济管理、苹果、樱桃、葡萄、畜牧、红薯、社会学等专业的7名专家组成教授服务团,冒着酷暑,先后深入合阳县六镇五村,开展科技培训、现场技术指导,为贫困乡亲送去致富良方。

甘井镇现有10万亩果园,是全国面积最大的苹果种植镇。今年暑期持续高温少雨,由于缺乏抗旱技术,苹果果小且产量低,产业效益下降,果农们心急如焚。得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服务团要来进行科技指导,大家点名要求苹果专家李丙智教授来。

培训会上,从果树的培植、修剪,到今年苹果市场价格分析,今后需要发展什么品种等,村民们踊跃提问,李丙智耐心解答,时间不知不觉就到了下午2点多。匆匆吃完午饭,李丙智又和果农们一起走进果园,进行现场技术指导。

在金峪镇方寨村,樱桃专家蔡宇良教授顶着39摄氏度的高温来到果园,立即被村民们围了个水泄不通,提问声此起彼伏。自2010年起,蔡宇良就在金峪镇方寨村、城关镇西郭村开展樱桃建园和技术推广工作,彻底打消了村民们“樱桃好吃树难栽”的顾虑。当地每亩樱桃收益连续5年超过2万元,实实在在的收益带动众多农户脱贫致富。“如今,樱桃已成为方寨村的优势种植产业,希望通过教授服务团的技术支持,将5000亩樱桃园打造为省级示范园区。”金峪镇副镇长李晓宏满怀期待。

在黑池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甘薯扶贫示范基地”,副教授陈越就甘薯高效生产的关键技术及产后市场细分定位对种植户进行培训。该基地目前进驻6个村94户贫困户,种植优质有机甘薯428亩,进驻的每个贫困户都可以获得从生产到销售全产业链的精准服务,形成以大学为技术依托的核心产业示范基地精准扶贫新模式。

几天时间,教授服务团的专家们走村串户,进果蔬大棚,入牛舍下莲塘,了解贫困户情况,解答种植难题,手把手进行指导培训,带走了精准扶贫的调研资料,把脱贫致富的技术和信心留给了当地农户。

南京农大:“产业”扶贫彻底斩穷根

传统上,高校一直为地方提供技术支撑,但技术怎么变成钱,继而为地方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呢?“得围绕产业,只有持续发展,才能真正斩掉穷根。”南京农业大学教授陈巍告诉记者,以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为载体,相关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带来税收,而且能带来就业。

自2013年定点对接贵州省麻江县扶贫开发工作以来,南农先后多次组织专家团队(含研究生支教团)走访麻江县,累计达到100多人次。根据前期校地扶贫开发工作调研对接,学校逐步明确了麻江产业扶贫思路,明确“锌硒米优质高效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红蒜种苗提纯复壮技术研发与应用”“优质菊花新品种引进与种植技术示范”三个科技研发项目。

红蒜是麻江县主要特色产业之一。在粗放式生产的情况下,红蒜的产量很难上去,一亩地蒜种要几百斤,而产量才500斤,怎么也赚不到钱。教授们指出,常年缺乏科学化选种、制度化提纯和规范化繁种,导致品种退化、红蒜生产能力下降,而种植技术不规范则造成品质退化。如果通过实验室进行专门的选种和“脱毒”,可以在两年内见效。为此,麻江县副县长甘泽波与陈巍商定要派出两名技术员,到实验室学习。

“对接以来,南农在科技与人才方面给予麻江大力支持,特别在麻江农业发展规划、农业产业项目发展帮扶、干部培训、示范基地建设、挂职干部选派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对接工作。”甘泽波告诉记者,这样的帮扶最没有“后顾之忧”,“现在麻江的锌硒米、蓝莓等产业已经起来了,这几年还专门做了蓝莓文化节,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在南农产业帮扶的过程中,“实地”和“精准”是关键词。为了帮助麻江实实在在地发展产业,近年来南农还专门选派了挂职干部。挂任麻江县扶贫办副主任、贤昌镇副镇长、高枧村第一书记的施雪刚引进的高枧村20亩菊花谷项目,已经全部种植完成,有效提升了当地旅游淡季的吸引力。南京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左惟说,南农将扎实有效地开创一种具有示范效应和推广价值的科技扶贫、智力扶贫新模式。

中国农大:提升高原特色农业竞争力

七八月间,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服务团9人,分两次赴云南镇康县开展科技服务工作。当地农民从事发展农业的积极性虽高,但是技术水平低;生态环境与农产品品质虽好,但是销路有限。这制约了当地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专家们瞄准这两点发力。杨柳桥村贫困户自发组织成立了养牛合作社,使用扶贫资金买牛、养牛。一年多的时间,牛却越养越瘦,不仅搭工费料,而且每头牛还要赔2000多元。大家对养牛丧失信心,甚至产生了赔钱卖牛的想法。

服务团专家、国家产业肉牛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曹兵海现场为农户制定了技术解决方案,还结合实际情况开出低成本饲料配方。短短两个月,贫困户们的牛肥了、毛亮了、肉质感增强了。农户尝到了科技甜头,甚至连周边乡镇的养殖户、肉牛养殖场的技术人员都跑来学习。

农户不仅养好了牛,还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新饲料配方需要菜籽饼,但当地没有种植油菜的习惯,只能去相邻市县购买。现在,不仅农户准备大面积种植油菜,政府还支持购买了榨油设备。这样,榨出的菜籽油可以卖掉,菜籽饼可以作为牛饲料,一举两得。

教授服务团专家郭玉海通过实地考察,建议木场乡、勐堆乡试种中草药黄精、发展林下种植中草药技术,并亲自协调沟通,引进中草药企业进行全部收购。经过动员与培训,两个乡的部分村民,进行了野生黄精资源挖掘,找到了大量的黄精品种,其中一些为国内最好的野生黄精品种。目前,两个乡已经开始组织农民进行试种。

两个月内,教授服务团形成产业发展调研报告4份,引进推广“牛育肥技术”“肉牛饲料配方”等实用技术7项,举办培训班2场,培训160余人次。学员们听得津津有味,一致认为这次学习非常受用,一位种植大户高兴地说:“没想到还有专业的教授给我们农民上课,教给我们正确的种植方法和后期生产中的保护措施,如果能经常组织这样的知识讲座就更好了!”

北京林大:田间地头扶贫科右前旗

日前,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服务团走进校定点扶贫单位——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开展特色帮扶和交流合作。他们深入田间地头,调研当地产业发展,开展科技培训、现场技术指导,并为当地200多名乡镇干部、一线技术人员和致富带头人作了《农村特色扶贫产业发展现状探讨》专场报告。

本次教授服务团包括林业工程、林木育种、园林植物、农林经济、生物食品等5个学科的专家教授,他们服务的内容有实用技术推广、政策建言、咨询服务等。3天时间里,教授服务团成员足迹遍及当地5个乡镇、13个自然村、7个嘎查,遍访数十家农户,深入田间地头,接触多家村镇企业,并与旗农牧局、城建局、林业局、扶贫办、科尔沁镇、俄体镇以及当地部分企业负责人进行了深入交流和座谈,了解了当地林、农、牧业现状和改革发展情况,分析制约科右前旗特色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提出针对性的解贫脱困方案。

在科右前旗科尔沁镇平安村,服务团成员进行实地调研及技术指导,并看望慰问校选派到平安村担任第一书记的郭世怀,召开了助力精准脱贫座谈会,实地走访了科尔沁镇平安村展翼家庭农场、科尔沁镇休闲农业规划展馆等。针对农户在种植中面临的问题,教授们现场开出了良方。

在农村特色扶贫产业的专场报告会上,经管学院教授谢屹为当地200多名乡镇干部、一线技术人员和致富带头人作了《农村特色扶贫产业发展现状探讨》专场报告,解读了什么是特色扶贫产业、如何发展特色扶贫产业以及产业发展思路等。他结合国内外实际案例,剖析了林下经济、休闲农业等产业形态,提出特色产业发展要“抓两头”,将挖掘本地特色资源和探索市场需求相结合,培育主导企业和龙头企业,提出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的发展方向,并就农村特色扶贫产业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对前旗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出了建议。

(采访:本报记者曹曦程墨冯丽缪志聪万玉凤通讯员孟姝轶张红梅霖涛实习生戴涛熊邦红统稿:本报记者高毅哲)

2016年10月17日 01版

相关阅读
关键词: 电子版 中国 教育
责任编辑:王志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