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学:“花瑶花”文化创意产业精准扶贫
地处湖南中部偏西南的雪峰山下的隆回是国家级贫困县。隆回花瑶少数民族聚居区地处高寒山区,其贫困状态更为严重。与贫困落后的经济发展情况不相符的是,该地具有丰富的物产资源及独特的民族文化,是名副其实的“花瑶文化活态博物馆”。其中又以一批具有千年传承历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如花瑶挑花、呜哇山歌、滩头年画等。
在湖南大学定点扶贫领导小组的部署安排下,设计艺术学院启动了面向隆回花瑶地区的文创扶贫项目,成立了“花瑶花”专题项目组。具体如下:
一是基于当地挑花工艺的文创产品协同创新。挑花是当地的一种十字绣工艺,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上当地花瑶女子基本上都能掌握这门技艺,用来制作自己穿着的服装(主要是妇女的筒裙)及其装饰,挑花产品不会当做商品售卖。现代化的进程中,花瑶妇女逐渐放弃了传统服装,逐渐转向简单时尚的现代服装。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挑花技艺濒临灭绝。在这种背景下,团队设计师与当地挑花绣娘合作,基于挑花技艺,设计了挑花相机带、围裙、发箍发带、枕头、雨衣等符合当代市场需求的产品。预计2016年基于挑花的文创产品产值可以达到300万元左右,其中挑花织娘的劳务费用约为100万元,创造50-80个就业岗位。
二是面向当地农产品品牌打造的设计创新。直接瞄准农产品高端市场,运用本地的竹编、草编、木雕、造纸等手工艺,利用当地自然材料(如竹、稻草、笋壳等),为当地的农产品及土特产进行包装设计。团队邀请生物化学等专家组成专业团队,对隆回各农村的土壤、农产品、土特产进行品质检测,确定产品标准体系,最终根据“一村一品”的高品质要求原则选定了十几种当地农产品和土特产,如富硒米、金银花、猪血丸子、腊肉、茶、各种盐菜腌菜泡菜、红薯粉、玉米饼、雪莲果等。截至2016年底销售额预计提升300万元,可创造60-80个就业岗位。
三是面向生态旅游产业品牌打造的设计创新。隆回地区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空气清新,过去长时间与世隔绝的历史反而造就了该地纯朴的民风和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文化传统,所以该区域非常适合适度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团队对当地的民居设计、道路规划等建筑景观设计提出系统的规划建议。团队设计师与三个村的手工艺人开展协同设计,完成了竹木智能产品、竹制包装及木版画三个专题的初步设计,将筹集资金购置基本生产设备、完成生产培训工作。本方向可孵化1-2个村级合作社,组织20个左右的手工艺人队伍,2016年预计完成年产值约100万元。
华中科技大学:科学精准规划共建美好家园
临沧市位于云南省西南边陲,与缅甸相接,是昆明通往缅甸仰光的陆上捷径,被称为“西南丝茶古道”。长期以来,其受制于各种条件,是一个集边、山、少、穷为一体的贫困市。临翔区是临沧市政府所在地,截至2015年底,临翔区仍有三个建档立卡贫困乡,28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未能脱贫,农村贫困户数4464户,贫困人口总数达25034人,占总人口数7.8%。
华中科技大学针对当地情况,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开展规划扶贫工作。
一是全校资源统筹全力以赴,规划组织架构周密安排。学校依托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专业优势,整合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环境设计等学科资源,由各学科带头人领衔组成专家组,提出应站在“一带一路”桥头堡的战略高度,完成规划编制工作并指导实施。
二是田间地头问民情做访谈,走门串户拍照片测数据。调研时,既要跋山涉水踏勘当地地形地貌,又要了解当地风土人情;既要深入山上田间看植被和作物,还要入户发问卷、了解农民的想法;测绘团队还要详细测量每一栋有历史文化的老建筑尺寸,以便日后进行修复和保护。
三是无人机航拍摄下全景图,声像记录仪记下交通流。在对扶贫规划示范点的考察中,华中科技大学创新引用新技术对时空环境进行调研,更全面、精准地了解完整的时空形象和人文风貌。
四是讲座培训百姓观念脱贫,团结一心干群合力断金。首先,针对规划建设及管理部门,开展专题知识讲座介绍较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并对临翔区如何加强规划建设和管理等工作提出了指导建议;其次,针对乡镇村庄群众就当地的重点问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再次,在斗阁村开设历史建筑保护相关讲座,让村民更好地了解历史建筑的隐形价值以及保护历史建筑的重要性。
五是因地制宜编制特色方案,快速实施当地群众满意。学校对于本次扶贫工作的4个区域进行详细调查研究后,因地制宜地量身定做了特色方案。针对斗阁村历史老建筑多,提出了保护和修复受损老建筑,继承历史文化遗产,打造特色旅游地,编制完成《圈内乡斗阁村村庄保护规划》;针对杏勒村处于地震带,着力帮助当地建设农村抗震安居工程,依据核桃茶树等现有资源,培育特色种植经济产业,完成《蚂蚁堆乡杏勒村村庄规划》;蚂蚁堆乡依托茶马古道历史文化,整合民族资源,打造临翔北部大型农贸交易市场,构建茶马新商路,完成《蚂蚁堆乡集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和《蚂蚁堆乡风貌整治规划》。
中国药科大学:发挥药学优势打造“巴山药乡”品牌
镇坪县区位独特,地处陕西最南端,位于陕渝鄂三省(市)交界处,属《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森林覆盖率达86.4%,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受传统自然经济思维定势影响和缺乏科技、人才等支撑,长期以来,镇坪县在中药材资源开发利用上始终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
中国药科大学落实精准扶贫的相关要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探索出中药材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是创新扶贫,优势互补,引导学校学科、人才等多项资源与镇坪丰富中药材资源的有效整合。通过翔实的调查研究、扎实细致的工作、严格的工作程序掌握镇坪的实情,积极发挥学校人才、学科等智库优势,综合运用实地查看和数据分析等多种手段,帮助镇坪准确诊断“病情”,找出致贫原因。
二是协调扶贫,健全机制,打造新型校(高校)政(政府)扶贫互动新模式。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学校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改革为手段,不断完善精准扶贫的工作机制;扶贫领导工作机制方面,学校成立定点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经费保障机制方面,每年从学校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中划拨50万元,立项资助镇坪相关课题研究;优秀扶贫干部选拔机制方面,党委常委会研究选派方案,确定扶贫挂职干部人选;校地互动机制方面,学校党委要求每一位校领导班子成员轮流到镇坪县调研、指导。
三是绿色扶贫,环境共生,建设镇坪成为美丽县区和生态县区。针对镇坪具有适宜种植的中药材众多的优势,学校积极与当地政府沟通协调,支持镇坪编制“十三五”规划中药材发展项目,帮助建立镇坪药材产业发展的科研支撑平台、镇坪地道中药材品牌体系。加强中药食品、保健品以及其他有机化工等相关产业,打造出一套循环产业链。
四是开放扶贫,高校搭台,引导企业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扶贫新模式。学校在全力投入镇坪精准扶贫工作的同时,还积极“搭台唱戏”,将自身打造成为镇坪中药材产业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引导医药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镇坪扶贫,打造开放式扶贫的新模式。
五是共享扶贫,融合互动,打造高校精准扶贫的资源共享平台。一方面,学校成立中国药科大学定点扶贫专家委员会,科学分析镇坪县中草药的药用价值及种植前景,研判市场行情,指导种植技术;另一方面,学校通过增加招生指标、办培训班、文艺下乡、慰问贫困户等多种资源共享途径与镇坪进行融合、互动。
清华大学:用心发挥科教优势致力教育帮扶
清华大学明确了以增强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彝族自治县(国家贫困县)发展能力为重点的帮扶工作后,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用心发挥科教优势,用力调动校内外资源,用情凝聚师生与校友力量,面向南涧县扎实开展了教育、医疗、产业等多个重点扶贫项目。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学校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以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为主体,在南涧县开展了扎实有效的教育扶贫工作。本着“教育服务社会”的宗旨,采用远程教育和面授培训等相结合的教育培训方式,有效提升南涧县领导干部、中小学教师以及产业人才的素质和理念,进而助推南涧县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大规模输出教育资源。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2003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发起教育扶贫工作,以“传播知识,消除贫困”为宗旨,利用现代远程教育信息技术,采用远程和面授相结合的教育扶贫模式,将优质教育培训资源无偿输送到贫困地区,旨在为贫困地区搭建“知识扶贫的平台”“整合社会资源的平台”“多元化人才培养的平台”。截至2015年12月,清华大学已在全国老少边穷地区的1156个县级教育机构、2520个乡镇中小学建立3676个远程教学站,覆盖了551个国家级贫困县。清华大学每年组织面授和远程培训、选派清华和境外师生赴当地开展支教、医疗帮扶等活动,累计培训贫困地区的干部、中小学师生、医药卫生人员等逾230万人次。此外,清华大学已经落实公益资金,计划在2016年将南涧单向远程教学站升级为双向交流教学站,实现远程交互功能,进一步拓展教学站的教学应用。
二是开展“智力帮扶”,提升南涧领导干部综合素质。要促进南涧当地经济发展,提升干部综合素质是重要手段。清华大学利用自身教育培训优势进行“智力输出”,为南涧县领导干部开展“走出去”“请进来”“送上门”的培训,有效提升南涧县干部的思想理念、工作方法、素质能力。此外,借助清华大学远程课程资源,清华大学教育扶贫云南南涧教学站针对当地干部需求,在南涧举办了“群众路线教育专题培训”“贫困村互助资金操作管理培训班”“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培训”“金融扶贫”“创新社会管理”“依法行政”等多个远程教育专题培训,1500余名党政干部受益。
三是培训产业人才,助力南涧特色产业发展。清华大学针对南涧特色产业人才,借助社会力量,积极邀请产业专家,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传输新的产业发展理念,进行产业提升辅导,并帮助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助力南涧县特色产业发展。组织专家调研,进行产业提升辅导;利用社会资源,搭建招商引资平台。
上海交通大学:思源致远携手发展
根据教育部定点联系滇西边境山区工作总体方案部署,上海交通大学定点帮扶云南省洱源县。
此次帮扶范围重点涉及三个领域,即医疗、教育、科技。三年时间里,上海交大积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扶贫精神,规划和布置“四个专项基金”,对先心病治疗、职业医师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等重点项目进行特色扶贫。
针对洱源医疗技术落后、医疗卫生人才引得来、留不住,群众看病难等实际问题,上海交大成立“心基金”专项基金,用于医疗与卫生帮扶项目,目前筹资总额达244万元。学校充分发挥医学院和附属医院的优势,开展“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筛查和救治”等一系列爱心帮扶活动,目前共救治了28名患儿,其中来自洱源县茈碧湖镇小南极村特殊困难家庭,患有主动脉弓离断、大型室间隔缺损等多种罕见先心病症的小锋就是接受上海交大治疗的典型,其治疗费用全部由“心基金”承担。
此外,上海交通大学针对洱源县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工作,确立“一个帮扶指导思想”,通过交流互动、网络连线、一对一资助等形式帮助洱源县开展师资培训、资助等活动,设立两个远程教室、60台电脑,“足不出沪”地为西部山区孩子传递梦想力量。组织“结穷亲戚”,邀请洱源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至上海学习。据悉,洱源一中教师李爱玲开始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9名参训教师在洱源教学实践中获乡级教学成果奖,4名教师被评为全县“先进教育工作者”,2名教师从一级教师成功晋升为高级教师,3名教师在教学之余,承担起教导主任、副校长等行政职责。已有164名洱源县医护人员到上海交大附属医院进修,执业医师培训班的参训学员报名参加当年全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通过率达到66.7%,超过全国平均通过率2倍。洱源县炼铁中心卫生院李美红经过培训,顺利通过执业医师考试,结束了洱源县多个基层卫生院没有执业医师的历史,实现了多个科室执业医师“零”突破。同时,“登门帮穷亲”“网上交穷亲”,上海交大已有5名具有高级职称的挂职干部、3批35名上海交大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到洱源县服务。
上海交大还聚焦区域特色产业,在当地建立上海交大云南大理研究院、滇西民族医药协同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形成横向覆盖,东部高层次人才与西部技术人才纵向对接,共同服务当地产业发展。目前,利用所建平台,已成功申报农业部科研专项、“滇西边境山区葡萄错季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等项目,并帮助洱源建立小牛血清国标品质检测实验室,进一步实现制约大理州、洱源县农业及相关产业发展的“问题库”与上海交通大学的“课题研究素材库”无缝对接。
华中农业大学:“六个一”提升产业精准扶贫效能
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地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武陵山区,是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根据国务院扶贫办、中组部、教育部等8部委文件精神指示,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11月开始参与定点扶贫建始县。
在促进高校与地方优势融合中,华中农业大学逐步探索出“围绕一个特色产业,组建一个专家团队,设立一个攻关项目,支持一个龙头企业,带动一批专业合作社,助推一方百姓脱贫致富”的具有农业高校特色的“六个一”产业精准扶贫模式,具体如下:
主要思路:因地制宜,瞄准有带动和辐射作用的产业,组建相关应用学科专家团队,设立产业攻关项目,搭建专家团队和“靶向产业”之间的联系;培育产业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专业合作社,以专业合作社吸纳贫困人口,实现助推一方百姓脱贫致富的目标。其中,明确“靶向”产业是基础,组建专家团队是核心,设立产业攻关项目是保障,支持龙头企业发展是关键,带动一批专业合作社是有效途径,助推一方百姓脱贫致富是目标。
主要做法:深入调研磋商,精准选择扶贫产业。选取贫困人口覆盖面广的魔芋、玉米、景阳鸡等11个特色产业作为主要对象,实施产业精准培植;组建专家团队,全方位服务产业发展。围绕11个“靶向”产业,学校组建11支科技服务团队,开展技术咨询服务和现场示范;设立攻关项目,提升产业发展效率;培育龙头企业,打造产业领航员;组建专业合作社,辐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学校积极协助建始县组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实施“龙头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贫困农户”精准扶贫方式。
实施成效:一是建始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态势良好,农民增产增收效益明显。现已成功促成魔芋、猕猴桃茶叶等5个过亿元产业,景阳鸡等5个过2000万元产业,精准扶贫的10个产业新增产值5.62亿元。2014年建始县被评为湖北省农业发展进位“先进县”。二是龙头企业渐行渐强,有力支撑“发展生产脱贫一批”。
华中农业大学下一步将进一步按照“六个一”产业精准扶贫模式,围绕黄梅县油铺街村的特色农业资源,实施产业扶贫项目不少于2项;围绕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中的武陵山片区、秦巴山片区、大别山片区选择若干特色农业产业,实施产业扶贫。
北京大学:“1+8”帮扶模式推进精准扶贫
自2012年党中央、国务院启动新一轮定点扶贫工作以来,北京大学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扶贫办、教育部的部署,定点帮扶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探索“1+8”扶贫工作新模式,在教育扶贫、医疗扶贫、产业扶贫等方面不断探索实践,整合多方资源,力争产生实效。具体如下:
“1”指以“全校动员、统筹资源、院系对口、智力帮扶”为原则,以智力扶贫为主旨,引导北京大学的人才、教育、科技、文化、医疗等各类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充分发挥科技知识与优秀人才对地方脱贫致富的核心拉动作用。
“8”指北京大学建立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院、国家发展研究院等8个有代表性院系与弥渡县8个乡镇定点结对帮扶机制,实现扶贫工作全县覆盖,切实增强扶贫工作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从微观院系层面推进落实扶贫工作。
北京大学探索的“1+8”扶贫工作模式已取得阶段性扶贫成果:
一是统筹规划,动员调研。北京大学为定点扶贫工作提供“人、财、物”绿色通道,实施“甘霖计划”,每年安排扶贫工作专项经费,全校统筹动员,逐步构建精准扶贫工作长效机制。
二是院系对口帮扶,强化责任落实。各对口院系根据对口扶贫乡镇特色及比较优势,紧贴社会发展需求,帮助对口扶贫乡镇完善地方产业经济,促进乡镇人员就业增收,建立其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扶贫模式。
三是统筹卫生资源,改善民生医疗。北京大学医学部领导多次赴弥渡县调研医疗卫生工作,就弥渡县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出具体指导意见,完善弥渡县三级医疗体系发展规划;先后选派附属医院两批共计40名医生赴弥渡义诊、会诊,加强业务指导;并组织专家团队,赴弥渡县开展教学查房、带教指导、咨询等活动,开展健康扶贫;安排弥渡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院长、副院长等医院管理骨干及县医院卫生技术人员到北大医院进修,培养医疗人才;北大还协调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和北大妇儿保健中心的保健项目落地弥渡,重点支持弥渡县妇幼保健事业,引入惠民工程。
四是发挥人才优势,突出智力帮扶。北京大学高度重视干部挂职工作和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注重夯实组织基础,紧抓干部培训,选派学生支教,开展师资培训。
五是引导当地发展,创新产业帮扶。北京大学系统安排校内专家学者根据当地农业、医疗卫生等领域情况,开展相关研究,突出产业优势,进行发展规划。
六是吸引社会资源,完善社会保障。在北京大学组织动员下,企业、基金会及爱心人士纷纷捐款捐资支援扶贫工作,已先后引入扶贫项目资金、公益捐赠资金共计2300余万元,扶贫工作不断取得实效。
北京交通大学:发挥学科优势推进扶贫工作
位于科尔沁沙地边陲的科左后旗,蒙古族人口约占全旗总人口74%,从事农牧生产的人口占全旗总人口70%以上。由于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缺乏,又受农牧区交通不畅、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影响,农牧区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较低,全旗有140个贫困嘎查村、3万户、8万人口处于贫困线以下,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
北京交通大学结合当地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但交通发展落后,严重制约经济发展;旅游资源较丰富,但旅游业仍处在产业形成初期,规模较小,吸引力不强;货运系统已形成一定规模,但缺乏科学指导和规划等特点,探索出了一条因地制宜、双优匹配的“造血式”科学扶贫之路。具体如下:
一是合理规划交通发展。科左后旗位于通辽、沈阳、长春、赤峰之间的交汇地带,交通区位条件优越。但缺乏合理的综合交通规划和明确的交通发展战略、交通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各交通子系统的组织与管理手段落后,内外交通可达性较差,严重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领域教授团队从区域综合交通系统出发,制定了科学的综合交通发展战略和各项子系统规划,具体包括:区域主干交通系统规划、中心区道路网系统规划等。通过合理规划,能够实现科左后旗的综合交通网络的全面发展,强化科左后旗的交通区位优势,从而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脱贫致富。
二是科学统筹旅游规划。北京交通大学旅游领域教授团队从发展战略、空间布局、产品谱系、目的地体系、市场营销、保障体系以及行动计划等方面为科左后旗制定了详细的旅游规划,指导科左后旗构建以文化旅游为机头、生态旅游为机身、运动旅游和民俗旅游为两翼的旅游产品体系;发展生态度假游、文化体验游、户外运动游、民俗体验游4大特色旅游品牌;建设“一心两带三区”的旅游空间格局;塑造“原真科尔沁,生态左后旗”的旅游地形象。从而充分发挥了当地旅游资源优势,利用旅游业的拉动作用重构旗域经济的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把旅游业发展成为科左后旗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三是着力打造物流产业。北京交通大学物流领域教授团队对当地物流业发展多次调研,充分了解,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产业定位、加强专业物流发展规划、增加物流通道规划、改进物流园区空间布局等建议,并结合《科左后旗物流业发展规划(2014-2020)》,对物流节点和物流通道进行规划,为科左后旗物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经过北京交通大学和科左后旗共同努力,“造血式”科学扶贫效果逐渐凸显:目前,科左后旗旅游目的地形象逐渐树立,旅游服务水平和吸引力大幅提升,同时,新兴的物流产业也在快速健康发展。截至2015年末,科左后旗地区40个嘎查村、1.5万人口实现稳定脱贫。
复旦大学:建立长效机制推进健康扶贫
云南省大理州永平县位于滇西边境,全县总人口18.5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68万人,贫困户5608户19575人。
复旦大学充分发挥上海医学院及16家附属医院(其中5家筹建)强大的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资源,让优质医疗资源辐射到永平,提升永平县医疗服务能力,为永平人民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创造医疗条件。复旦大学针对永平县实际情况,探索打造一系统长效的健康扶贫机制,具体如下:
一是医院帮扶计划。自2012年起,学校就在积极探索由学校附属医院与永平县人民医院建立全面、长期的帮扶关系。学校附属华山医院、儿科医院、金山医院一直参与永平县的定点扶贫工作。截至目前,附属金山医院派驻专家已在永平县人民医院共接诊急诊病人358人次,开展手术57例次,开展疑难病例讨论及会诊31次,义诊328人,开展学术讲座10次,培训90人次,教学查房13次,手术示教12次,并捐赠医疗仪器及药品合计13630.5元。
二是医生培养计划。学校先后接收来自永平县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及各乡镇卫生院的74名医管人员、护士和学科带头人到附属医院进行为期1-6个月不等的进修学习,并组织各附属医院专家定期到永平县开展专题讲座、临床教学和学术交流活动,累计培训医务人员4000多人次,教学查房12次。其中,附属中山医院陈灏珠院士多年来一直身体力行支持国家战略,关心贫困地区医学人才培养,并于2014年设立医学人才培养基金,基金下设“生命之花”医学人才培养项目。该项目还将为云南心内临床医生开设长期的医疗技术培训项目,更高层次地服务国家精准扶贫战略。
三是乡村义诊计划。自2012年起,学校精心组织由各附属医院专家组成的医学专家团以及“复旦大学博士生医疗服务团”等团队定期到永平县,深入乡村面向贫困群众开展义诊和健康咨询服务,已累计服务1000多名贫困群众。与此同时,学校探索依托当地乡镇卫生院,使乡村义诊计划能够得以长效化开展。
四是远程医疗计划。学校16家附属医院(其中5家筹建),通过远程医疗学校的方式,让永平县的贫困人口享受到先进的医疗诊治技术,及时准确地进行病情诊断并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减少患者及家属来回奔波的痛苦,降低群众医疗支出。为此,学校积极为当地医院建设远程会诊、远程病理等远程医疗系统,从而实现方便、可靠的新型就诊方式。
五是设备更新计划。针对永平县卫生基础设施陈旧、基本医疗设备短缺、农民就医看病不便利等实际难题,学校积极搭建平台,充分调动医院资源,广泛发动校友及校友的社会资源,寻求社会爱心企业,向永平县捐赠CT、核磁共振、病理设备等大型医疗仪器设备。
截至目前,复旦大学已通过各种渠道向永平县捐赠全新的医疗设备价值累计超过1000万元,设备更新计划得到稳步推进,将为永平县医疗水平的提高提供硬件支撑。
浙江大学:科技引领助推产业扶贫
地处滇西南中部的景东彝族自治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境内居住着彝、汉、回、傣、布朗等26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0.36%。全县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分布于哀牢山、无量山两个自然保护区周边的山区、半山区、边远高寒山区、干旱缺水地区和地质灾害隐患区,且多为少数民族群众,居住环境恶劣,处于整体贫困状态。
景东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以不到全国万分之一的国土面积,保留了占全国三分之一的物种,被誉为“天然绿色宝库”。其中,核桃、茶业、乌骨鸡、食用菌等成为景东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浙江大学专家团队历经多次实地调研考察,探索创建了“高校+政府+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农户”的“六位一体”产业扶贫运行模式,通过内引外联,整合资源,建立开放式帮扶体系,进一步带动产业发展,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具体如下:
一是打造品牌核桃。在对景东核桃进行品牌“会诊”之后,充分挖掘景东核桃在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帮助打造有独特品牌个性的“景东核桃”区域公用品牌。以核桃产业为突破口,联动当地旅游业、服务业的提升和发展。“景东核桃”这一区域公用品牌将景东无量大观的地域环境特征、人文历史文化、特色优势产业以品牌的力量聚集在一起,将更多的自然资源、生产要素转换成生产能力和经济能力。
二是打造特色茶产业。浙江大学专家团队利用茶产业加工方面的技术特长,帮助当地企业开发白玟瑰、景东生红、景东红普等茶业新产品,提升景东茶叶产业附加值,扩大知名度;通过举办茶叶加工技术培训,提高传统普洱生茶和特色红茶的加工技术,提高产品竞争力;通过引进合作企业,加快茶产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帮助解决市场问题;通过建立扶贫基地,打造龙头企业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
三是做强乌骨鸡产业。浙江大学专家团队对无量山乌骨鸡原种保护、品种选育、养殖标准制定、生态庄园规划及地理标志产品申报等开展了技术指导和帮扶工作,按照“一品”(打造一个特色精品)、“二优”(发挥品种、生态两大优势)、“三合力”(聚集高校、地方政府、龙头企业)的发展思路,逐步做大做强景东无量山乌骨鸡产业。2015年景东全县无量山乌骨鸡存栏250万只、出栏350万只,分别比2012年末提高108.3%、169.2%,实现产值2.8亿元。
四是有序开发食用菌产业。成立“浙江大学-景东野生菌资源保护实验室”和“浙江大学景东哀牢山自然保护区野生菌监测站”,开展景东野生菌资源调查和保护利用;建立名贵野生菌监测样地和野生菌-森林功能促进实验区,监测收集了200多种珍贵大型真菌资源;对景东特有珍稀野生“小香蕈”、珍稀野生灵芝“白肉灵芝”等5个野生菌资源进行标本采集、分离纯化,经过3年培养,成功获得它们的纯菌种,逐步开展规模化栽培。
(2016年10月17日 05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