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现场(供图 姚丹薇)
谢贵安教授(供图 姚丹薇)
南湖网讯(通讯员 卢子红 饶杨)11月10日晚,中国明史学会理事谢贵安做客我校狮子山讲坛,在图书馆二楼报告厅为广大学子讲授“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代命运”。
文化:改造事物的成果
讲座伊始,谢贵安教授为大家解惑文化的涵义。文化最简单的定义就是“人化”。“人化”即人所改变的所有事物。上天、遁地、入海等人类活动对自然的探索,人类自身从远古的“禽兽之心”到现代文明人类,这些改变和改变过程中形成的精神、学术成果共同组成文化。文化包罗万象,渗透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他认为,如果将文化比作洋葱,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风俗文化、观念文化。其中最核心的是观念文化,观念文化是民族之魂。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多年岁月的沉淀形成以儒家文化为主体, 道家、墨家 、兵家、阴阳家等文化多元并存的独特特点。谢贵安对各家文化作了较为简单的介绍。儒家文化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修己安人,即重视领导者的德行,同时强调积极入世;道家思想与儒家文化相反,主张出世,一张一弛,予中国古代文人极大的心灵栖所;法家思想分为三派,分别强调法术势,法即强调依法治国,术即强调权术,势即强调权势;墨家思想强调博爱,与西方基督教思想有相同之处,在民国时期广为盛行。谢贵安认为,儒家文化温和包容,将多元文化融合在一起,多元文化相辅相成形成充满蓬勃生命力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雄浑有弹性,五千年来从未中断,在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
变革:由表及里,从物质文化开始
“这是一个文化多元化的世界。”谢贵安说,不同人群聚居形成各有特点的文化,地理环境,气候环境,社会环境不仅对人产生影响,对文化也产生很大影响,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适中,使得中国文化呈现一种中庸状态。祁连山冰雪融水造就了适宜农耕的河西走廊,古代中国通过这一通道进行丝绸贸易,打通丝绸之路,许多异域文化得以传入。随着人口数目增加人群活动范围更为广阔,人类的交往过程中文化开始碰撞、冲突,最后发生融合与变革。
谢贵安表示,文化的变革从最外层开始,由表及里。谢贵安教授结合中国近代遭遇西方侵略的历史进行分析。从洋务运动中学习西方器物,到百日维新中学习西方制度,再到甲午战争之后,中国的风俗观念开始受到冲击,文化冲击由表及里,一步步走向核心。同时谢贵安也提到重塑中国文化核心是现代学者的当务之急。
命运: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现代文明生生不息
中国文化重视血缘关系和拟血缘关系,敬天法祖,有浓厚的宗法色彩。中国百姓乐善好施、碍于情面的传统使得其表现为宗族关系和人情社会。中国文化重视集体与一致,有根深蒂固的大一统思想,个人服从集体的思想。在人与自然关系中,则强调天人合一。以农为本,以食为天作为中华文化的基因深深烙印,无法磨灭,已融入中华文化的核心,在中华儿女的骨血里代代相传。
历史上的中国,有十八个世纪都处于领先地位,传统文化的作用功不可没。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崛起的亚洲四小龙都是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如今亚洲最发达的地区仍是儒家文化圈,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在现代社会中依旧生生不息。“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针对目前社会现状谢贵安说道。现代人们追求新的事物,文化变革越来越快,不符合历史潮流的东西立马就会被淘汰。谢贵安在肯定科技文化创新的同时也在呼吁人们重视和保护我国传统文化,不要等到他国申遗才想起这是我国文化财产。“传承传统文化,创造现代文明,让我们中国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在时代的潮流中迸发绚丽的光彩!”
在提问环节,对于同学提出“清朝建立要求汉人断发易服,这些少数名族的服饰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的问题,谢贵安教授回答道“这是物质层面的变革,汉人的宗法、纲常并没有发生改变,中华文化的核心层面没有动摇。同时满人也在相互影响下被汉化,这也体现出中华文化的韧性。”
【人物简介】谢贵安,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国学院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现任中国明史学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和明清文化史。著有《清实录研究》《明实录研究》《中国史学史》等。其关于实录体史学的研究,受到海内外同行学者的关注和重视。
审核人:韩伟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